林罗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8489462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27日

经历简介

发布时间:2010-10-27 15:31:2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林罗山22岁就读了 400多部书。他认为六经的要旨尽在程朱理学(见程朱学派),立志加以阐发。1604年与藤原惺窝争论之后,拜他为师。1605年为德川幕府聘用,先后做过家康、秀忠、家光、家纲四代将军的幕僚。在建立幕藩体制时期参与文教政策的制订等,为使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尽了很大的努力。
  罗山继藤原惺窝之后,发展了日本的儒学,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学术活动有助于巩固幕藩体制。他把惺窝的带有宗教色彩并且停留在修身、齐家的宋学,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他接受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万物是由理和气构成的,而理具有本原的性质;就人性而言,理是先天的、内在的本然之性,同时又是社会基本关系──“五伦”的规范。他抨击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学说,并且批判佛教的教义,强调现实性。他还排斥耶稣教,在同耶稣教徒争论时曾根据程朱理学的“理本气末”的思想,提出“理在造物主之先”的观点,否定关于造物主的说教。他还提出神、儒调合的神道论,宣称:神道就是王道,也就是理;心外无别神,心外无别理;心清明是神之光,行迹正是神之姿,政行是神之德,国治是神之力。他把这种神道称为“理当心地教”的儒学神道。他的这种神道思想,对后来在日本出现的垂加神道和复古神道都有影响。他还根据儒家传统的观点,主张正名,提倡大义名分,认为天地有上下之分,人伦有尊卑之别;并且仿效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编纂用汉文写的日本史《本朝编年录》。此外,他在军事学、文艺评论、本草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