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张有天同志----陈平、卢正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张有天同志于2006年9月30日因病抢救无效在京去世。张有天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水工结构专家,在水利水电工程界有重要影响,他的去世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和我院的重大损失。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我们为他的去世深感悲痛,特以此文表达我们最深切的怀念。
张有天同志出生于1933年4月15日,安徽滁州人,1950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1954年院系调整转入大连工学院水利系,1955年10月毕业;1956年末考入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就读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同时被取消研究生资格,下放到东北勘测设计院、吉林省水库工程局、吉林省水利设计院参加劳动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工作;1978年重回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结构材料所工作,1983年错划“右派”问题得到彻底改正;1984~1985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被任命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有天同志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小浪底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地基委员会委员、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有天同志对水利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利工程施工和设计工作中。在逆境中他不计得失、甘冒风险、勇于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粉碎“四人帮”后,他出席了吉林省科学大会,并被评为吉林省和水电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和吉林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他重新回到水科院,在年届45岁之际,迎来了在科学研究上的春天,仿佛尘封多年的种子得到了阳光雨露,开始发芽、开花和结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弥补失去的光阴,他克服了“黄昏论”的伤感,以迫切的心情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专注于他挚爱的水利事业。由于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后,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安享晚年,仍执着于水利水电科研工作,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出版了《水利情——张有天科技论文选集》和《岩石水力学与工程》两部专著。即使是2005年初中风后,他的身体没有完全康复,仍在为撰写《隧道科学与技术》专著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有天同志从事水利水电工作50余年,主持、参加完成了大量设计、施工、科研和咨询工作。参加了黑龙江省兰岗水电站厂房设计、吉林省察尔森水库土坝地基处理及输水隧洞设计、吉林省石头口门水库溢洪道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弧形钢闸门的建造和安装、察尔森水库防渗墙和输水洞施工等;主持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工作,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长江三峡枢纽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的学术领导小组成员,同时主持其中课题“水在裂隙岩体中的运动及其与水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及“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科研工作;主持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高边坡稳定及其处理技术研究”等研究工作;先后参加了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引滦入津、鲁布革水电站、洪家渡水电站、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漫湾水电站、龙滩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小湾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映秀湾水电站、索风营水电站、锦屏水电站、羊湖水电站、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三峡永久船闸及高边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甘肃省引大入秦、万家寨引黄入晋、新疆引额济乌、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主持过小浪底、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安康、宝珠寺、大朝山、飞来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许多中小型工程大坝蓄水安全鉴定及竣工安全鉴定工作。
张有天同志在学术领域有许多开创性的成果。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岩石水力学的研究,通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降雨及地下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的相互作用”、“长江三峡枢纽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等科研工作,在岩石水力学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并在三峡、龙滩、漫湾等大型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他在参加审核法国电力公司设计的龙滩拱坝方案咨询工作时,发现并纠正了方案在坝基渗流荷载分析中的错误。撰写的《岩石水力学与工程》一书,总结了20多年来他在学术和工程领域的成果及经验,是国内外关于岩石水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著。水工地下结构是他科研工作的又一个主攻方向,作为水工隧洞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多次参加《水工隧洞设计规范》的编写和修订;在参加完成的国家“六五”科研攻关项目“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支护计算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在地应力场趋势分析及边界元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并进一步将岩石水力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工地下厂房和水工隧洞,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1997年在参加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长43km的7#隧洞的工作中,优化了奥地利D2咨询公司的衬砌结构设计,节省投资1.35亿元。他在有限元方法和边界元方法研究上均有所创新,如在国内首先完成的不变网格法有自由面渗流分析的初流量方法和有限元程序、间接边界元方法的修正理论、有排水单元及排水子结构有限元方法、混凝土坝与地基的联合作用分析、地下结构的外水荷载等研究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大禹二等奖一项。
张有天同志一生热爱水利事业,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科研为工程服务的优良学风,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斐然,树立了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一贯对事业孜孜以求,充分尊重合作者的劳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蔼可亲,是同事们的好领导、好同志、好朋友;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亲切幽默、春风化雨,是学生、后辈们的好师长。
张有天同志走了,带着他为水利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留下了一名优秀的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崇高风范;他走了,带着我们发自内心的尊敬、爱戴和怀念,留下了对我们的祝福、期望和鞭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张有天同志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奋斗终生。
陈平、卢正超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