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95547239
本馆由[ 毛毛 ]创建于2024年03月31日

<岩石水力学与工程>序

发布时间:2010-10-12 14:24:04      发布人: 毛毛

  从最开始接触岩石水力学问题到本书出版,已经有48个年头了。明知此书有诸多先天不足,但我还是感受到难产后的喜悦和轻松。

  那是在1957年,我在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攻读副博士学位。在《水利学报》创刊号上读到导师张光斗先生的论文:“混凝土重力坝的渗透压力”,该文全面地总结了重力坝扬压力的理论研究和工程经验。读后收益良多,认识到扬压力是工程设计,特别是重力坝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复杂,因为扬压力与岩石地基内水的流动规律性密切相关。在论文的启发下,我进一步学习了泰沙基理论、布拉茲理论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出一篇读书报告。在朱可善先生主持下,我在水工研究室结构组作了读书汇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投入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天有不测风云,研究计划还未及制定,噩运却不期而至。研究工作的权利被剥夺,还被划为另类,送去劳动,改造思想。我感到仿佛从人间突然跌入地狱。接着就是层层下放,直到一个偏远山区的工地。那里信息闭塞,几乎看不到科技文献。而就在那几年,马尔帕赛拱坝溃决、瓦以昂水库库岸大滑坡等震惊世界工程界的重大事故相继发生,我对此竟一无所知。有如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随遇而安,适应环境是人的本能。塞翁失马,也有所得。在工地,我能时时刻刻接触大自然,给我认识和思考各种自然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山涧,在基坑,到处都有暴露的岩石。岩石裂隙纵横交错,虽杂乱无章,又不乏规律性。一些裂隙有水流,一些湿润,而另一些则干燥。种种现象都有其内在必然规律。这就是感性认识,是种子,一旦条件具备,就会发芽、开花和结出理性的果实。

  史无前例的风暴呼啸而至,科技刊物纷纷停刊,技术书籍也空前萧条。偶尔进城,总忘不了去逛外文书店,只有在那里还能看到不少科技新书。一次在外文书店,突然发现苏联出版的罗木(Ромм)《裂隙岩石的渗透特性》(Фильтрационные своиства трещиноватых горных пород)一书。打开一看,惊喜不已,这是一本关于裂隙岩石水流非常系统的学术专著,我所思考的问题尽在其中。书的出版日期是1966年。掐指一算,从1957年到1966年足有9个春秋,如果我一直在“人间”的话,自信可以写出几篇论文,或许已经跻身于这一学科先行者的行列之中。

  买了书,带回工地,迫不及待想埋头阅读。但考虑再三,还是把它压到箱子的最底层,免得又犯了崇洋、白专等戒律,自讨苦吃。

  1973年,邓小平东山再起,出任了副总理;1975年,在胡耀邦主持下,起草了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大地开始复苏了。我也被调去设计院参加一个大型工程水工隧道设计。为了解决衬砌外水压力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查阅了许多文献。在箱底珍藏的罗木的书也就重见天日,成了我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和工程意识的启蒙者。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我被调回水科院;同年,党十一届三种全会果断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我的问题得到改正……我仿佛一下子到了天堂!阳光来了,温度有了,水分够了,等待多年的种子开始发芽、开花和结果。

  重回水科院后的日子真是我的天堂岁月。此前,我连做梦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能重温旧梦,而且得到的条件好于我的期望。二十年来,为解决若干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发表了许多论文和几本专著。退休后,想写3本书来给生命划上句号。第1本就是《岩石水力学与工程》,为它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后想写一本关于隧道方面的书。考虑到这两本书的写作过程还可能发表一些论文,打算最后出一本论文集。一生跌宕起伏,我走过的人生是“人间·地狱·天堂”三步曲。中段的岁月是长知识的黄金年华,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讲,失去了这段时间是无可弥补的。为写好3本书,尤其是第1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天堂”里除了快乐和兴奋,也有苦闷和烦恼。1998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一个课题的负责人,按计划完成了研究任务。提出了成果,还积累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观点,因而雄心勃勃,想继续申请项目。不曾想到的是,基金委做了新规定:退休人员不能以负责人身份申请任何科研项目。几经争取,一无所获。我只能下最大的决心,准备再付出15~20年的艰辛劳动。由于太快乐、太兴奋,以致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直到近两年,一些同龄的同事相继突然过世。悲哀之余,猛然意识到:下一个很可能就会轮到有心脏病的我。我第一次感到死亡的恐惧:如果我走前一事无成,那对于我真是不能瞑目的永远遗憾。为此调整了战略:①因整理论文工作量相对较小,将论文集提前到第一位。经过努力,《水利情——张有天科技论文选集》一书于2003年7月出版了。即使此时远走,也会少些遗憾;②根据现有的成果编写《岩石水力学与工程》一书,争取2004年底出版。将一些想做但尚未完成的思路写进书里,供同行们讨论和参考。如果上苍慈悲,能容我等到再版,则希望再补充一些新内容;③继续进行岩石水力学的研究,同时着手整理资料并编写《隧道的科学与技术》一书。

  岩石水力学是与工程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没有工程的需要,研究也难以进行。即使要进行研究,学科也不会得到发展。作者的课题组得到众多工程单位的支持和委托,从而能真正接触到工程实质问题。得到工程的哺育,使研究工作能有的放矢,保证研究结果不致脱离实际。本书得以顺利完成,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果完全只为工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去利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机遇深入进行研究工作,不仅不能较好地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不会有所前进,更不可能积少成多而形成科学体系。本书作者非常荣幸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能源部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的科学研究资助。作者所主持的科研小组齐心合力,完成了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能源部有关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本书的技术含量。

  记得在大学时代,苏联教授讲课时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家和科学的关系。他说:在罗蒙诺索夫时代,科学家很高大,科学则相对较小,少数科学家可以创造科学;但到今天,科学变得很高大,科学家则相对渺小,不依靠集体的努力,就难以取得重大科学成果。本书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岩石水力学甚至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写作查阅了700多篇文献,附有400多篇引用过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只是国内外已发表相关文献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文献,没有这些文献作者的贡献,也就不可能有本书的出版。因此,作者首先对本书所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这样一本著作不可能靠作者单枪匹马去完成。为了进行此项研究,作者先后与许多同事进行过难忘的合作。他们是:张武功、王镭、陈平、苏亦农、刘中、陈重华、李雪春、卢正超、徐昕、窦铁生、陈庆中、陆峰等。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2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许多院士、总工、教授、研究员和专家们给予作者很多指导、帮组、提供资料;在评审相关论文、研究成果验收和鉴定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作者受益匪浅。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写作得到潘家铮、朱伯芳、曹楚生三位院士的鼓励和推荐,并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谨向三位院士及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科技出版基金委员会致谢。

  本书和刚出版的《水利情-张有天科技论文选集》一书的责任编辑都是徐青同志。《论文选集》中收录的大部分是已发表的文章,应该不会有多少问题。未曾想到,徐青同志竟然作了大量令人信服的修改。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徐青同志认真负责,投入了大量辛勤劳动,发现并纠正了不少错误,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在“序”中一开始就说明,本书有许多先天不足,这是由作者的主观及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作者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这方面的专家们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

  作者于2004年10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