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继续增补并发展农业经济学说(1972—1987)
按照有关规定,张德粹于1972年从台湾大学退休,时年73岁。作为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功成业就。张德粹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但是,他却并没有结束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那时候,台湾大学仍聘请他为兼任教授,继续指导研究生学习和论文的写作。
事实上,张德粹个人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也仍在继续进行。主要是一方面补充、增订并整理已经出版的专门著作,例如,《农业合作的原理及实务》一书,1973年又出了第二版。其次是完成手中未了的专题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糖价问题、土地问题等。他还在晚年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中国人口问题。早在60年代初,张德粹就很注意中国的人口问题,并发表过两篇论文:《生物学理的人口论》(1960)和《台湾人口政策商榷》(1965)。还出版了一本人口问题的专门著作,题为《人口问题要义》。退休以后,又设立专题研究,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有:《台湾地区适当人口成长水准之研究》、《农业人口与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进步之相关分析》以及《台湾地区适当人口成长率之研究》。这三篇研究报告,互相紧密联系,是在1976年和1977两年之内发表的。在中国人口问题上,他的主要观点一贯是:应该限制人口过分的增长,使人口品质提高,造成富裕康乐的社会。
张德粹曾经两度在我国西北地区工作,虽然时间都不长,但他对作为我国古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的发展,怀有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在他临终前两天,即1987年7月27日晚间,还在对他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之发源地——我西北地域》的论文,作最后修饰定稿。并在稿末注明:“本稿是为西北农学院门生故旧写的。”热爱祖国,这是他最后的嘱托了。
张德粹把他的毕生精力都用在教育和科学事业上。除了短期兼任过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主任、私立文化大学合作经济兼任教授,以及台湾农村经济学会理事和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会员之外,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或社会工作,全力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出一大批农业经济专家,各自在教育、农业、经济、金融等各界,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中作行政工作的,大多也是从政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才。为了纪念张德粹从事教育事业逾30周年,1968年台湾教育部颁赠《多士师表》横幅一帧。到了1986年,张德粹虽然已不再担负具体的教学任务,只是还经常到给他保留的办公室看看书报杂志,台湾大学仍聘请他为名誉教授,以示崇敬。
张德粹在1973年教师节之际,写过一篇阐释韩昌黎《师说》的文章,说明他对于“传、授、解”的认识,并且一贯身体力行。他认为:“师生关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有感情和道义因素。”作为一名教师,他向来尊重晚辈和学生的新猷。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严肃认真,坦率诚恳。他曾说过:“我写的书每个字都是照我的意思亲自写出的,没有剪贴誊抄”。他不善辞令,言语不多,但是对于他的内心满腔热忱,门生故旧都有极深刻的体会。他经常关心已毕业学生和晚辈青年的工作、进修和成长过程。利用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联系,曾经先后保送或推荐过几十名学生到国外留学进修。这对台大农业经济学系的充实和发展,起了直接作用。当然,这批学生工作分布很广泛,已如前叙。为了帮助家境清寒品学兼优学生,他于1982年捐赠新台币40万元,在台湾大学设立了“张德粹教授奖学金”。1987年张德粹去世后,他的家属捐赠20万元台币,在他的母校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张德粹教授纪念奖学金”。秉承遗志,奖掖英才。
张德粹喜欢游览名胜古迹。留学期间,遍游了西欧各国和美国。后来又多次访问美国,饱览了北美风光。他还利用在悉尼大学讲学的机会,游历了澳大利亚的几个名城。在国内工作期间,常常利用假期或出差之便,访问过许多地方。
张德粹家学渊源,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底。他虽有兴趣,却没有时间研究历史和文学。不过,他还是偷闲写过几篇与国史有关的文章,表现了他对于理解祖国文化的追求。他的大女儿念英结婚的时候,他送给女婿劳延煊的贺礼,不是什么珍贵的日用品,而是一部《资治通鉴》和一部《续通鉴》。
张德粹作为中国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不善诗词书画,但却喜欢收藏和欣赏中国诗词书画。1960年门生故旧为他庆祝60岁寿辰,他展出了多年收藏的书画,以飨与会者。1983年,他把收藏的书画计16种29件捐赠给了国立故宫博物院。到了晚年,常常浏览中国古代诗词自娱,还亲自抄录《诗词选录》,这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张德粹晚年,仍然身体健康,唯脚力软弱,行走不便,需由夫人陪伴去台大校园。1987年7月28日晚间起床解手,不慎在卧室内跌倒,后脑受伤,抢救无效,同月30日凌晨四时半逝世。时有夫人陈相淑和门生20多人随侍在侧。子女远在美国,虽然收到电告,立即兼程赶回,已迟了几个小时,引为憾事。葬礼很隆重,由台湾大学校长孙震主祭,生前工作过的六校校友代表及台湾农村经济学会代表等致祭。张夫人不愿劳动亲朋,没有发讣告。当地出版的《中央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三家报纸,都及时发布了张德粹病逝的新闻报道。有700多人吊唁,8月11日安葬在台北县的金山安乐园公墓,有100人到墓地送葬。
张德粹80寿辰时,六个学校的受业门生,曾共同呈献过一块匾额,题为《德隆学粹》,张德粹安葬时,门生们又把这块题为《德隆学粹》的匾额,用黑色花岗石雕刻,放在墓碑上面墙上,上款“德粹恩师千古”,下款“受业门生叩献”。一代师表,于此长眠。
张德粹毕生从事农业经济学教学科研,综观他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以致用,教学科研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张德粹自1956年起研究台湾砂糖保证价格问题,持续了20多年之久,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糖价的计算公式,对台湾糖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值得特别称道。第二,为了实践的目的,坚持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教材论著材料精确翔实,言必有据,不尚空谈。第三,在研究方向上,既博且精,既涉猎农业经济学各个领域,又专精农产运销学和农业合作组织,堪称博大精深。总之,张德粹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