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1305836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29日

举贤育才

发布时间:2010-10-29 16:35:1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王应睐在建立生化研究队伍,发现和培养各种人才上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他为发展我国生化事业所作的又一贡献。
  二次大战后,国际上酶学、蛋白质、核酸和中间代谢的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化学学科的生长点。王应睐认为中国生化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这门学科的生长点来带动全局,才能使我国的生化研究尽快改变落后面貌。1953—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就以蛋白质、酶、代谢(包括核酸和维生素代谢)为主开展生物化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50年代中后期,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给各门生物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这一新的动向,王应睐及时地加强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应重视并重点支持这方面的研究的建议。
  在对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作出战略布局以后,紧接着的任务是要有一批学科带头人来共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立时,国内生化人才很缺,他根据生化学科生长点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国外留学生发出了一封又一封邀请信。1951年他首先请到了在凯林实验室工作的邹承鲁。为了给他配备助手,王应睐把跟随自己工作的有发展前途的伍钦荣让给邹承鲁培养,开展酶的作用机制的研究。1952年曹天钦回国,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王应睐也为他配备了得力的助手,并争取到一系列研究蛋白质的先进仪器,保证了他的工作开展。之后又陆续请到了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苷酸代谢专家王德宝和蛋白质化学专家纽经义。为了弥补所内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空白,他又争取到周光宇来参加工作,再加上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时来所工作的代谢专家沈昭文。就这样,一批思想敏锐,年青有为,崭露头角的科学家组成了一套门类较齐全并互为补充的阵容。王应睐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善于发挥和调动各位专家的才干和积极性,并使全所上下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研究集体,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有探讨问题的活跃的学术气氛,有操作严格、秩序井然的实验室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成果和人才的涌现。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在培养人才上,王应睐倡导的一个成功的做法是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学里没有设立过生化专业,建院初期来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几乎都是化学系毕业的,没有经过生化的基本训练。王应睐参照他当年在剑桥的经验,举办了高级生化训练班,既系统讲授生化的最新知识,又强调提高动手能力,掌握研究方法,选了一系列经典的研究实验,让学员动手去做,从中学习生化大师是怎样做研究的。训练班的对象,开始主要是所内青年科研人员,以后应全国各地要求,于1961年举办了一次大型的训练班,有400多人参加。当年的学员中有许多人现在成了有关单位生化科研和教学的骨干。1979年又在沪、杭两地同时举办了一次大型训练班,参加者达500人。这种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学员系统掌握生化的最新知识,打下扎实的生化基础,用以从事研究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