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阳含熙,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年4月29日生于书香之家。父阳师吕,曾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做过文职工作,好诗词,喜文墨。阳含熙受父影响,自幼喜爱读书,兴趣广泛。他先后就读于省立一中初中和省立二中高中。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35年江西省高中会考,名列第六。1935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37年学校迁往成都。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成都五个大学战时服务团的学习宣传部长。他在参加世界语学习班和由邓初民、马哲民等人办的马列主义讲习班期间,结识了大批进步教授和同学,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1939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佐。在此期间,曾翻译介绍国外农业、林业文章10余篇。他在参加“中国农村经济协会”、“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等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常与新华社的许涤新、潘梓年、周新民、王炳南等来往,并向他们提供农村调查情况。
阳含熙1947年留学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植物系学习,以《王桉与辐射松的生态学研究》论文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转读英国皇家林学院,以《南英格兰邦勃瑞石楠灌丛矿物营养状况》论文再获林学硕士学位。英国的启发式教育对他影响颇深,使他认识到要在严格的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走向大自然,读好大自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活书。这是后来他本人和他要求研究生所遵循的把从大自然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同良好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精湛的综合分析技能相结合的治学态度。
在英期间,他加入了留英中国同学会。1949年去布达佩斯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目睹与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不分种族,情同手足的亲热情形,使他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在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效劳之心的鼓舞下决心回国,但遭到英政府阻挠。后在留英中国同学会领导下,在中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再三交涉,终于1950年底回到祖国。
回国后,经马寅初先生推荐,阳含熙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副教授。1952年,他在国家海南橡胶宜林地勘测调查设计中任浙江大学队队长。提出了考察报告,并建立了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合作关系(包括培养研究生)。嗣后,从1953到1959年,他每年都赴海南岛,参加橡胶宜林地和环岛海岸红树林及热带天然林的考察。1953年赴辽西章古台沙区考察,提出发展樟子松的建议,受到刘慎谔嘉许,后来章古台发展成为固沙造林的典范而受到国际重视。1952年院系调整,他被调到东北农学院林学系任教,1954年被调到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工作。自此,阳含熙开始了有重要开拓性意义的森林生态学研究。1956年,中国第一个森林土壤室和林木生态室成立,他兼任两室主任。他所开展的桉树和杉木的生态学研究,开拓了中国森林生态学为营林服务的道路。他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杉木分布、生态特性、林型划分、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杉木生长过程以及速生丰产造林技术等论文,对指导中国杉木林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在1962年的全中国杉木速生丰产会议上推广。
阳含熙为培养植物生态学人才做了不少工作。1963 年,他在内蒙古大学专为全中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为期一月的植物群落学讲习班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学说,特别是新发展的植物数量生态学。
1968——1974年十年动乱期间,阳含熙被下放广西干校劳动,后又被分配至河北省邢台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76年,他被正式调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曾任该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在此期间,他潜心研究和倡导数量生态学,并培养了一批人才。
1989年2月,他的一系列长白山植被的数量生态学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通过此项研究共培养了6名硕士、2名博士。他正在致力于阔叶红松混交林生物循环过程和风灾等重大灾害影响,以及植物叶序等新课题的计算机模拟。
阳含熙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自然资源》主编。现任《生态学报》副主编,国际学术刊物《环境管理》编委。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民主党派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二、三届中央委员,现任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和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起任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现任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北京生态工程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