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大师俞伯荪在成都家中去世
俞伯荪,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2岁进“东方戏剧学校”学习戏曲,十四岁时始学古琴,师承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中年时遍访海内琴家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博采众长。
他不仅弹琴,还擅长扬琴、二胡、笛、箫等多种乐器。
1948年在重庆与国画大师齐白石同台雅集。1983年他开始创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
1985年他创办了东坡诗琴社,致力于培养川派古琴继承人。2006年又成立了成都市俞伯荪蜀派古琴研究所,以便更好地研习古琴。同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他“中国民乐终身成就奖”,他是川派古琴的优秀传人。200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俞伯荪“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俞伯荪从而成为中国民乐首位获奖古琴家。2010年,四川省和成都文化局分别命名俞伯荪先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传承人。
昨日的成都,阳光灿烂,只是92岁的蜀派古琴大师俞伯荪再也感受不到了,4月17日晚8点40分,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安详地离去。昨日,俞伯荪的多位弟子闻讯赶来悼念。他的夫人俞琰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俞伯荪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曾让我以后每年都能创作十几首古曲,以后我也会将古琴教学继续下去。”俞老将在21日举行出殡仪式。一生琴如命灵堂摆古琴为他送行
俞伯荪的灵堂设在九眼桥附近的晶蓝半岛小区里,灵堂正前方挂着俞伯荪的遗像——照片中的俞老身着蓝色绸衫,笑脸迎人,看上去很是儒雅。一簇簇鲜花前,挂着妻子俞琰书写的挽联——“承传千年古韵;流美百世新声;音容宛在”。
正对灵堂的左侧,放置着俞伯荪生前的最爱——一把七弦古琴。而右侧则挂着俞老生前最爱的琴歌《思归操》。前来告别的亲友、琴友以及他生前的弟子络绎不绝。每每有徒弟前来祭拜,俞琰就会为其弹奏一曲。她说,“俞老一生爱琴如命,身后我也希望他能时刻被琴音包围。”
她强忍着眼中泪水,她笑着说自己不会哭,她端坐在古琴前,她为大家演奏《思归操》。“梅妻依依,鹤子相偎。乡清绿野,云瑶之追……你听见了吗?高兴了吗?这是我专门唱给你听的,虽然你走了,但请相信以后的每天我都会唱给你听。”一生很完美离世当天喝茶晒太阳
“他是高兴死的。”俞伯荪的妻子、50岁的俞琰平静地讲述着丈夫的最后时光。“这两天天气很好。昨天上午我们还去望江公园喝茶晒太阳呢。”夫妻两人都是风雅之人,即便是平常人最常见的喝茶晒太阳,也会被他们演绎成浪漫之事。“我们都爱古诗词,聊的都是这些话题。一起吟了一首《离骚》,他高兴得不得了。”回忆当天的情形,俞琰的脸上泛着幸福的光。“接着我们又朗诵了《长歌》……”一个上午的时光,就在夫妻俩你来我往的吟颂之中度过了。
与往常一样,俞老与妻子晒完太阳回到家中。92岁高龄的俞老很懂养生之道,他最爱躺在沙发上午休。“一整天都没有什么别样的征兆,昨天晚上,他没有起来,没有吃晚饭。到了晚上8点我去看他,发现不对劲。我就打了120。等到救护车来了之后,医生看了看就说,已经没有抢救的必要了……”说到这里,俞琰停顿下来,她努力平静着心情,将悲痛深深地压在心底。过了好一会儿,她的脸上又露出笑容。“没有遗憾也没有遗愿,他的一生很完美。他以前给我说:以后你每年要为古诗词创作十几首。我以后会按照他的要求,每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