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成绘画“引路人” 浙江美院进修萌生油画写意之念
清瘦矍铄,银发白眉,谈吐儒雅又不失风趣,是薛行彪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日前,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应约来到薛行彪位于福州的家中,他正在创作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只见画布上夕阳西下,层林尽染,余晖映射下的江面中央,渔夫撑船驶向深处,精妙的是,一笔而成的小船,俨然成为画面的兴趣点所在,尽显一派诗情画意。
“稍等,我去换个衣服。”见到记者,薛行彪去卧室换了一身干净的衬衫,尽管先前那身并不太脏,但他的助手汤女士认为这是薛老对来访者起码的尊重,“工作服,不好意思见客”。
落座后,薛行彪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思绪飘回儿时的回忆中。“要说起画画的兴趣,得感谢福清龙田三中的体育老师,他叫杨邦祺,是他带领我迈入艺术殿堂的。”薛行彪说,杨老师虽说是体育老师,却有较好的美术功底,所以在学校开设了绘画兴趣小组,从小爱好涂鸦的薛行彪也加入其中,以至于课余时间“承包”了班级的黑板报插图。
1960年,福建师范学院来到福清县城招生。在杨老师的鼓励下,薛行彪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参加考试,考题很简单,给3个小时,对着一个军用书包和一本书素描。薛行彪凭借扎实的基础,一举跃入龙门,全校只有他一个人考上,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师范类院校对农民家庭出身的薛行彪而言,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毕业的前一年,薛行彪的《祖国花儿朵朵向阳》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发表在上海《儿童时代》刊物,这是他第一次结缘全国美展,这一结缘,一直延续到第九届,直到他为扶掖后进,主动退出,这是后话。
1965年,大学毕业后的薛行彪先是在光泽县一所小学教一年级语文,继而到光泽县文化馆、建阳地区文化局工作。直到1976年,他才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又过了两年,他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
进修时,他的指导老师是徐君萱和汪诚一,各来自波巴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虽教学理念不同,但都很宽容,为他提供了自主吸纳的自由空间。学院经常为进修生开设各种讲座,教师阅览室也破例对进修生开放,这些无疑为薛行彪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艺术的“天窗”。
回顾这段学习经历,他说,在西子湖畔度过的一年半时光,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他的素描由“从明暗出发”转为“从结构出发”,并且认识到艺术个性的重要性。也是在那时,他读了《中国画论》,开始接触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萌生油画写意之念。
1979年,薛行彪毕业创作的《渔歌》,入选浙江省美展,发表于浙江《工农兵画报》,并为浙江美院收藏。从这时候起,形式美成为他创作时优先考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