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革命
背景
黎又霖(1895—1949)又名黎万里,贵州省黔西人,1895年农历7月7日出生于黔西城关镇南后街一个书香人家。父亲黎斗恒,前清秀才,辛亥革命时,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贵州分会——自治学社黔西分社社员。受父亲的影响,少年的黎又霖非常崇敬孙中山和他倡导的民主思想,毅然抛弃旧学,到省城贵阳求学。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法政系。在北京,黎又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推翻军阀统治,实现真正民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黎又霖和许多进步知识青年一样,转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大学毕业前夕,黎又霖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与北京大学的爱国师生积极投身集会和示威游行,参加了火烧曹汝霖住宅的活动。孙中山在上海宣布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黎又霖就在这时加入了国民党。
响应革命
从北大毕业后,黎又霖目睹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心忧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活动加剧,国是日益恶化,常思救国之路。认为应响应孙中山的号召,促使北伐成功,中国才能统一,民族才能富强。他毅然投笔从戎,担任黔军将领袁祖铭的秘书,多次苦口婆心劝谏袁与孙中山真诚合作,共策北伐。然而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北伐阵势形成,袁祖铭还是犹豫再三,不肯与孙中山合作。黎又霖遂脱离袁部,毅然随四十三军军长李桑(晓炎)参加北伐,任所部教导师(该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二师)杨其昌师长的参谋。北伐的军旅生活困难重重,黎又霖一路风餐露宿,常常不得安眠。杨其昌劝他注意休息。黎又霖却说:“不打垮北洋军阀,不结束封建军阀的割据,怎能睡得着,睡着了也要被整醒的。”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成立了党政联席会。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贺龙(后编为新12军,贺任军长)与二师杨其昌均受命到宜昌,军饷匮乏,处境困难。后经武汉政府代表吴玉章斡旋,才摆脱了困境。这一番经历加深了黎又霖对吴玉章、贺龙及武汉政府的认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背叛革命,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黎又霖经常在大庭广众中大骂蒋介石太没良心,索性离开军政界,应聘同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