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微信推出的纪加强事迹
本报微信26日推出的纪加强事迹。
前日,本报一则微信的阅读量突破十万,微信内容让许多人为之感动落泪。这篇《今天,一起送别英勇的同安小伙!他才28岁,结婚未满半个月,在福安救火牺牲》讲述了纪加强的事迹,追述着他生命最后的时刻。
在难得回家的日子里,他天天把行动不便的爷爷背出房间晒太阳;当在火场中倒下,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还喊着战友的名字,说一定要把战友救出来……文章透着亲朋们的不舍,也述说着纪加强的难能可贵,即便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记挂的,还是他人。
在本报2月26日相关报道的基础上,这条微信加入了更多他的照片,看着他帅气阳光的样子,看着他与妻子甜蜜的婚纱照,微友们都感慨不已。
许多微友在朋友圈里转发这条微信,并发表了感人的评论。“h”动情地说:“哥…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都在!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榜样,我为你自豪。”
微友也为家乡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宁德”说,“你是我们洪塘人的英雄,我们永远记住你的名字,一路走好。”;“dn”留言:“我们同安的英雄,纪加强,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火灾。”
本报记者陈露露
【相关】
点滴细节还原英雄形象
本报记者吴海奎讲述赴宁德采访纪加强事迹的经历
●微友“苹果”点题:《厦门日报》连续两天报道了同安小伙、消防指导员纪加强的事迹,还原了他生前的最后时刻和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写得很感人。
●讲述记者:吴海奎
本报2月26日的相关报道。
本报2月27日的相关报道。
耳边,纪加强的弟弟讲述着哥哥吃的最后一顿“年夜饭”。眼前,是纪加强的父母、妻子悲恸落泪的情形,记者吴海奎心情沉重。
不忍提问,却又抱着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感,想努力去描摹英雄的轮廓,他这样告诉纪加强的弟弟:“我是家乡的媒体记者,希望加强的事迹能在家乡流传下来。”与此同时,他与后方记者何无痕紧密配合,进行信息的对接补充,让人物更为立体饱满。
与亲朋的“最后一面”,串起英雄的形象
正月初七下午,吴海奎坐在同安民政局开往宁德的车上。打听到纪加强弟弟加辉的微信号,他加他为好友时,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是家乡的媒体记者……”,纪加辉很快通过了他的申请。他们通过微信断断续续地聊着,讲述着纪加强的点点滴滴。
到达宁德已是深夜10点多。吴海奎原本无意这时候去打扰纪加强的家人。此时,与他同车的纪加强父亲的好友黄惠民提出,想去看看他们。吴海奎于是随同前去,没有带上采访本、相机,他只是想去看看他们。
因为微信上已联系过,加强弟弟对他少了距离感,慢慢地深谈起来,一直聊到半夜12:30。他们谈起加强与亲朋的最后一面,最后一通电话……
吴海奎深知,这些原本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点滴,因为这位英雄的倒下,无法再重现,无法再复制,不仅在亲朋心中显得弥足珍贵,也能让人们更真实地认识这位年轻人的可贵之处。
照顾亲人情绪,采访更多的人让人物更立体
采访过程中,吴海奎都没有去打扰纪加强的父母和妻子。在与加辉谈话时,他也询问:“是否需要早点休息”。但他始终陪伴在纪加强的亲朋身边。
在本报2月26日的报道中,有一首悼念诗,催人泪下。那是黄惠民题写的。那日,在同安民政局的车上,吴海奎无意中看到他正在手机备忘录里写悼念诗;那日坐在去追悼会的车上,吴海奎见纪加强的舅舅拿出他小时候的照片,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可否看一下……
一路同行,他认识了纪加强的高中同学、老师、战友……因为看得多,接触得多,他认识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纪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