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艺术家盛寿藻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69545079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03月08日

盛寿藻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2-03-08 23:04:52      发布人: jackson
杜改转 盛寿藻先生,笔名半晴,字竹翁,号双溪居士。1922年3月,出生于浙江金华,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现退休多年。 我与盛寿藻先生的相识还是还是缘于我们共同的爱好书画艺术,那时我在榆次办书画培训学校,盛寿藻先生是太谷书画培训学校聘请的老师,1995年的一天,他从山西农业大学来到我办的榆次书画培训学校作客,这是我们认识的开始,在这之前,盛寿藻先生的名声我已经早有耳闻了。 超越常人的艺术天赋 盛寿藻先生出生在浙江金华王坦村一个普通农家,金华山川秀丽奇绝,山水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文化兴盛必然名人辈出。文坛巨匠、丹青大师、民族英雄,金华土地上代不乏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现代有国画大师黄宾虹、诗人艾青等,他喜欢家乡的山水人物,尤喜翠竹那挺拨、高雅、不凋不艳的品格,可能是家乡的灵气养育了他,他从小酷爱书画,尤擅画竹,特别对家乡的遍野青竹情感尤深,绘画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他十岁时,人们就把他书写的春联贴在了家门上,这对少年时的盛寿藻以极大的鼓舞。 青年时代的盛寿藻曾与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同乡画家蒋让伯共事多年,切磋画技,受益颇多,旅居台湾期间,也是多方拜师,潜心研画,他的画渐渐崭露头角。1948年,旅居台湾三年后,重新回到故乡的盛寿藻先生,更是博览群书、访师结友。真是自助者天助,这期间,国画大师徐悲鸿、黄宾虹、张书旗等都曾先后在金华一带讲学,盛寿藻先生从中受到了启发与鼓舞,决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成风格,开拓自己的艺术之路。他主张,写竹要不计一枝一叶之得失,应着力谋其势,“太像则媚俗,太不像则欺世”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他作画时,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浓淡枯湿,互为辉映,他又从“扬州八怪”、石涛、八大,一直追溯到东坡、后又学习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之长,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另辟溪径,遂“画适吾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最终,他的墨竹在画坛享有了 “盛竹”之誉。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风霜之后,苍翠犹存》等代表作多次再版.被国内外博物馆和知名人士收藏.编入香港《翰墨大观》,《20世纪国际美术、书法精作博览》,传略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辞书。许多权威人士对他的作品都做个高度的评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蒋正鸿说:韵味醇厚,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形神兼备,似与不似的境界很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林凡说:他的画爽利流畅,内蕴丰富,极为钦佩。 令人钦佩的精神品格 盛寿藻先生与人相处热情好客,为人正直,待人以诚,不计得失,常常注意友好同辈、提携后学,他说,艺术家要有修养,修养就是指作者的感情、气质、涵养、学识、精神品格之总和,在我国传统书画理论中,都强调人品的重要性,“士先品端,然后方可言艺”。正是由于他一生注意涵养气质、修养品格,他的作品无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意,甚至带有几分游戏,几分大气,这都缘于他这样的品格,一个艺术家斤斤于得失之间,便一生与高层次的书画作品无缘了。所以,有人说艺术的境界是以思想的境界、人格的境界为前提的。他教育后学,欲免此病,当于书画之外即修养中求之。 更值得欣赏的是盛寿藻先生在遇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打击迫害时的超然之态度。五十年代末,盛寿藻先生在山西农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就职,这期间曾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迫害,他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当时的形势,但他坚信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与无私,于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个阶段的盛寿藻不但在艺术上走到了一个成熟的境界:从自然之竹,到胸怀之竹、再到笔下之竹,在人生之路上也渐渐进入了一个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大自在境界。 让人羡慕的健康长寿 抑或是盛寿藻先生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性格,今年已经八十八岁的他,除眼耳功能稍差外,他腿脚灵便,思维敏捷,且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了信心,他说:“古来人生七十稀,今日七十已不奇,八旬老人算个啥,期颐之寿方称稀”,在他八十八岁那天亲戚朋友都来为他贺寿,我则对盛寿藻先生的健康长寿感受尤深,实欣之、喜之、仰之、慕之,所以特地为他作一对联: 仁翁德大,且多才、多艺、多福、多寿; 秀松性强,而越老、越坚、越劲、越苍。 古人有“仁者寿”的说法,今人又添“乐者寿”的说法,健康与长寿是人人追求向往的,他的健康与长寿还缘于他的品格与性情,我们通过几件生活小事就可以窥见盛寿藻先生的为人情怀。 盛寿藻先生是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的画斋有个别名叫“听涛庐”,此名很有由来:曾经因冠心病服药而产生了副作用——耳鸣,除入睡而外,无时不在滔滔鸣响,如在海滨听涛一般,唯独在他拿起画笔时,“涛声”即自行消失,变痛苦与享受,所以他戏称自己的画室为“听涛庐”,幽默中有趣味,痛苦中有快乐。 盛寿藻先生和人交往从不计较,从不摆架子,不以老者自居。2004年,他从山西农大搬到榆次居住,我有时间就去拜访他,期间曾有一段时间,我好久没有去看他,有一天,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改转,你忙什么,我要过去看你去,方便吗?我说则赶紧说,您不要跑了,我抽时间一定去看您,他执意要过来看我,我不忍心让他辛苦一躺,赶紧答应尽快去看他,然后他不情愿地说:那好吧,但来以前先要给我打个电话,我把家门修的大一点,不然家门小是进不来大人物的……. 幽默风趣中,带有几分批评,也带有更多的真诚。 不过如果遇到一些不自重的人,他也发脾气。他画竹出名后,向他求画的人多了,各种层次的人他都遇到过,有的人三番五次向他求画,应酬不过来了,便作了一篇《鬻画铭》送给求画的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埋头斗室,矢志丹青,秉烛伏案,费心劳神,悬梁刺股,心血结晶,片纸滴墨,敝帚自珍,终止馈赠,望君勿嗔…… 退休以后,盛老仍笔耕不辍,为了将书画技艺传给后人,还开了书画课堂,不辞劳苦培育艺术新人。 2009年4月,在他过完八十八寿辰之后,又精神抖擞,重返故乡金华,再赏家乡的遍野青竹,在家乡挥毫泼墨,展示了他的“盛竹”,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厚谊,金华媒体为他做了报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世耕耘,终生收获,现为新加波“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的盛寿藻老先生依然喜欢读书、写字、作画,交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未被世人所完全理解,是现在许多所谓艺术家所不能相及的。 是非曲直,留给后人评说。


    写信时间:2012/05/19 22: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