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艺术家盛寿藻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69545079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03月08日

我们怀念书画艺术家盛寿藻先生

发布时间:2012-03-08 23:06:23      发布人: jackson
著名书画艺术家盛寿藻先生于2012年1月11日,辞世了,享年九十一岁!   盛寿藻先生1922年7月生于浙江金华,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代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2004年由太谷山西农大迁入榆次定居。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尤善画竹,画坛有“盛竹”之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曾发表先生的作品。《风霜之后,苍翠犹存》等代表作多次再版,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知名人士收藏;作品编入香港《翰墨大观》、《20世纪国际美术书法精作博览》;传略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辞书。曾任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逸吟诗书画国际展委会”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辑部常务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今先生的辞世,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回忆。   超越常人的艺术天赋   盛寿藻先生出生于金华一个普通农家。家乡秀丽的山川,丰富的人文资源,养育了先生超越常人的艺术天赋,他喜欢家乡的山水人物,对翠竹尤其情有独钟。青年时代,他多方拜师,潜心研画,又有幸听国画大师徐悲鸿、黄宾虹、张书旗等讲学;与画家蒋让伯切磋画技,这为了他的书画艺术人生打下了基础上。1948年旅居台湾,三年后,重新回到故乡的盛寿藻先生,更是博览群书、访师结友。真是自助者天助,这期间,国画大师徐悲鸿、黄宾虹等都曾先后在金华一带讲学,先生再次受到启发与鼓舞,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另辟溪径,遂“画适吾意”,这一阶段,先生的艺术个性日臻完美,不仅墨竹成就斐然,他的书法和花鸟作品也很有成就,尤其是画中一手很有特色的“草篆”题款,使其画作在师古与创新上给人感觉一种艺术美的内在统一。许多权威人士对他的作品都做过高度评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蒋正鸿说:韵味醇厚,既有传统又有新意,形神兼备,似与不似的境界很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林凡说:他的画爽利流畅,内蕴丰富,极为钦佩。   中年以后,经历了艰难与坎坷的盛寿藻先生,人生进入了一个超然境界,他的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简与雅、弃繁与俗;竹、石结合,以书入画,心手相应、气韵生动;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浓淡枯湿,互为辉映,甚至带有几分大气,几分游戏。最终,他的墨竹在画坛享有了 “盛竹”之誉。观先生画竹,迅急洒脱的用笔,丰富的艺术变化手法,从容不迫的创作心态,成竹在胸的艺术魅力,常常会令人赏心悦目、情不自禁。   让人钦佩的精神品格   盛寿藻先生与人相处热情好客,为人正直,待人以诚,常常注意友好同辈、提携后学。他说,艺术家要有好的修养。我国传统书画理论中,都强调人品的重要性,“士先品端,然后方可言艺”。正是由于他一生注意涵养气质、修养品格,他的作品无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意,所以,有人说艺术的境界是以思想境界、人格境界为境界的。他教育后学,欲免此病,当于书画之外即修养中求之。先生对于后学的习作,总是褒奖多,但发现问题时,他会不客气地指出。   更值得欣赏的是盛寿藻先生在遇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打击迫害时的超然态度。五十年代末,先生曾被划为“右派”,受到迫害,但他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当时的形势,但他坚信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与清白,于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使得他在人生之路上渐渐进入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一种自在境界。   使人羡慕的健康长寿   抑或是先生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性格,晚年将近九十岁高龄的他,除眼耳功能稍差外,他腿脚灵便,思维敏捷,且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了信心,他说:“古来人生七十稀,今日七十已不奇,八旬之年不算啥,期颐之寿方称奇”。   健康与长寿是人人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古人有“仁者寿”的说法,他的健康与长寿还缘于他的品格与性情。先生是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的画斋有个别名叫“听涛庐”,此名很有由来:曾经因冠心病服药而产生了副作用——耳鸣,除入睡而外,无时不在滔滔鸣响,如在海滨听涛一般,唯独在他拿起画笔时,“涛声”即自行消失,变痛苦为享受,所以他戏称自己的画室为“听涛庐”, 幽默而有趣味,痛苦却又自乐。   先生和人交往总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从不摆架子,不以老者自居。曾有一段时间,我由于工作忙好久没有去看他,有一天,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你忙什么,我要去看看你,我则赶紧说,您不要跑了,我抽时间一定去看您,他执意要过来看我,我不忍心让老人辛苦一躺,赶紧答应尽快去看他,他才不情愿地说:那好吧,但来以前先要给我打个电话,我把家门修的大一点,不然,家门小,是进不来大人物的……,言语中,几多幽默,几多真诚,让人难忘。   不过如果遇到一些不自重的人,他也发脾气。他画竹出名后,向他求画的人多了,各种层次的人他都遇到过,有的人三番五次向他求画,应酬不过来了,便作了一篇《鬻画铭》送给求画的人: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埋头斗室,矢志丹青,秉烛伏案,费心劳神,悬梁刺股,心血结晶,片纸滴墨,敝帚自珍,终止馈赠,望君勿嗔……   退休以后,先生仍笔耕不辍,为了将书画技艺传给后人,还开了书画课堂,不辞劳苦培育艺术新人。 2009年4月,在他过完八十八寿辰之后,又精神抖擞,重返故乡金华,再赏家乡遍野的青竹,并挥毫泼墨,再展“盛竹”的艺术魅力,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厚谊,金华媒体为他做了报道。   令人玩味的艺术人生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可谓咏竹绝句。先生高妙地写出了竹子的这种品格,当我们怀念先生一生时,发现先生一生所写竹之品格,正是先生自己的品格。先生一生艺术创作的主要形象——竹子的挺拔、秀丽、清雅、高洁、虚心、劲节的美德,是先生的创作思想,也是先生一生品格最好的、最真实写照。这本来就是一个自然之理,人文精神是人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他的主体当然是人生命本身,所以历来谈艺术作品,没有不谈到作者其人的,那么,与其说是艺术家的情感、气质、学养等精神品格,总是体现在作品中而最终又回归到生命中,不如说一切的艺术都是艺术家生命的体现,都是艺术家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长达90年的艺术生涯中,先生以其洞幽察微的心理分析能力、超常的艺术表达能力、似乎永不枯竭的想像力,创造出一种迥异于他人的艺术人生,九十高龄的他,画了无数的画,做了无数的事,无论是他做为艺术的绘画,还是他做为常人的生活世事,他都践行着一种人生哲理,先生的仙逝,使我们愈加怀念和玩味先生这样一种艺术人生,正是这种怀念、这种玩味,使我们深深感到,他的竹画、他的草篆,这些最令我们难忘的“形象符号”,已经不再只是白纸上的墨迹;他的真诚、他的幽默,这些最令我们开心愉悦的享受,已经不再是人们心理的一种感觉而已,都已化作一种精神,长留于人世间,此时我们也已经把失去先生的无限悲痛化作了对先生永久的怀念与仰慕!   有研究者认为,通往精神层面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学理上的教导以及直接的实践;另一条则是漫长却必然的进化之路,人们在艺术中看到精神的缓慢成长,这并非艺术家自己所能意识到。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便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赋精神了。先生或许正是这样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而一个人的艺术才能可以是天赋予的,一个人的品格却是慢慢人生之路上修炼的结果!   仁翁德大,且多才、多艺、多福、多寿;   翠竹性强,而愈老、愈坚、愈劲、愈苍!   深刻理解先生的艺术人生,想必是我们对先生最最深切的怀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深切缅怀盛老先生,人民的艺术家!


    写信时间:2012/05/19 2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