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1953年调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以后,便全力投入戏曲革新工作。他的论著,有的放矢,切中时弊,都是针对各个时期戏曲创作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实际有感而发的。他注意深入基层,同剧作者、演员和剧团保持经常的密切的接触,有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对表演、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都有较精深的修养。曾先后到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考察,通过中外各种不同艺术的比较,科学地把握和总结戏曲艺术规律。他重视戏曲发展历史的研究,主张研究戏曲理论必须先研究戏曲史。他与郭汉城共同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1981年),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探索戏曲发展规律,并以戏曲史上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天戏曲工作的借鉴。这部著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突破。特别是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追本溯源,探流述变,在戏曲史研究专著中,独具功力。
在他的戏曲理论专著《戏曲艺术论》(1980年)中,从戏曲史的角度考察了戏曲文学、表演、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的形成、发展,从美学上总结了中国戏剧文化的特殊规律,并结合北杂剧和昆曲兴衰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戏曲艺术必须顺应时代不断革新的要求。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戏剧艺术引论》(1942年)、《论新歌剧》(1958年)、《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1958年)、《张庚戏剧论文集》(1981年)等。他通过戏曲教育和戏曲革新实践,培养了一批戏曲研究工作者和戏曲创作人员,为繁荣社会主义戏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戏剧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