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79431442
本馆由[ 138*****914 ]创建于2022年01月26日

我的父亲一一肝胆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晓华

发布时间:2022-04-03 07:10:12      发布人: 189*****943
我父亲的名字是祖母起的,她放弃了家谱中化学的“化”字,给第一个孩子用了化字的谐音一一华,同时还满足盼望女孩的愿望,这可以从她给后来出生的几个男孩子名字上看出,如果一起来看从老大到了老四的孩子名字,读音或谐音分別是小花小卉小云小玉,该是女孩子的小名,偏偏是男孩子的大名,除老大的华是花的谐音。我祖母一个考上女师大的文化人,就这样任性地给孩子起名,加上张这个大姓,起了这么简单大众的名字,不知道要有多少重名。我祖母还给长子的两个女儿,当然也是孙辈最早出生的女孩,起单名明和亮,非常偏向男孩。我这个长孙女的明字也是家谱里金属偏旁铭字的同音大众字。(纠正或疑问:至于我这辈的家谱规定是什么字还不确定,我的下一代为什么每个名字用铭) 先说我们姐妹俩这么普通大众的名字,我觉得有些自卑,小时候还给自己和妹妹另起名,在文革的初期,例如用红燕、海燕这两个名字写在练习本封面上。后来组织军大子女的大聚会,发现海燕的名字有人起过,我的名字在军大子女中就有三个,老妹的名字与现在网红达人相同的有两个,而且同名同姓的都是男的,嗨! 讲老爸吧:我爸爸的名字简单,但不影响他成为专家出名,他是与另一个肝胆外科专家一起出名的。 2020年5月,我要给学校老师开讲座,介绍校友吴孟超。当我在5月13日写初稿的时候,忽然领会到我爸爸与吴是同时出名的,又是表扬年青军医典型的成员之一,并肩战斗的战友,应该是比别的同学医生更要幸运的。但直到5月18日ICU抢救,我爸爸脑子清醒能说话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是没放下的意念,我们己无法和他思想交流了,只有他的想法随时表达,我记录了下来,包括与护工阿姨的对话。那些一直没想通的话,不免让我十分伤心,结合爸爸留下的文字与日记,可以找出爸爸的心结,以后再分析。 但我爸爸这么简单的姓名,却因为总后勤部的一次登记错误的性别(长海医院有三个张晓华,分别是最年长的男性,其次了年长的女性,最年轻的男性),因为把最年长的张晓华写成女性,官方的性别一字之错,而造成了如下的情况,在中国的百度里永远搜索不到检索爸爸姓名的照片。于是我早在老爸在世时,注册登录百度,意见反馈张晓华(肝胆外科)该词条,注意因为名字太大众化,一定要加具体职业,仅仅医生或外科医生也有同名同姓的,加了肝胆外科才能搜索到词条,加了肝外三人小组才能搜索到一张电影照片。我对百度的反馈意见是性别问题,但是要官方正式出版发行的文件照片做证明才能被纠正,最后从我爸爸做编委的医学杂志的编委介绍文字对比中(该文没性别),百度去除了性别“女”一个字。到2020年11月中旬,解放军报按级别刊登我爸爸的讣告(无性别),立即被百度选用(一人提供的版本),代替原来词条。我发现后意见反馈,家属不满意该词条内容大大减少,于是百度又恢复了前一版词条(是由七个人提供的版本)。性别还是没有解决,我发了军医大学出版社的人物志一书的封面及我爸爸词条的内容,因为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书都不是有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孔夫子网上能买到,也能被研究者使用,但是要百度接受这些证明,是很困难的。 以下部分是告别爸爸时我念过的。加了些有关吴孟超的文字巳不影响他的在世形象。 我父亲出生于1929年的正月十五,父母刚从日本留学归来。良好的文化遗传基因,使得一家孩子都是学习好的,又有动手操作习惯。 我爸爸是家中长子,既得益于父母对头生子的钟爱,又受制于长兄的责任。他从懂事起就是大哥,要处处为父母分忧为弟妹担责,下面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哥、大哥"地喊着,什么事都会和大哥讲的。 我爸爸一家在抗战初期从南京来到重庆,十五岁初中毕业后,考上江苏医学院大专班六学年制的时候,胸前别着桔红色校牌,与本科生的校牌不一样颜色。我妈妈也是十五岁考上江苏医学院同一个班,上学期间,不与男同学多讲话。直到同在一个医院实习并且因成绩优异不谈恋爱留在二军大医院后,才由各自的好友介绍互结连理。他们去看望医学院的老师王聿先(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出狱,解放后任上海市卫生局负责人),老师记得他们一个是有头脑,学习好,一个是笔记清楚,记性好。 爸爸和妈妈十五岁学医,二十一岁医生。并没有想到在医学生涯的第二十年,爸爸就已经很有成就,登上报纸头版,以后,成为专家,行业领衔者。他虽然六十多岁时被吴孟超安排退休,看专家门诊到八十六岁。给他同学的学生做博士生导师。我爸爸是与吴孟超同时参加学术会议,同时取得国务院津贴,都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国际会议读的论文是我爸爸写的。接待外宾不要翻译。一次也没有被安排去过欧美等国。没去领奖。为了肝胆外科学生的前途,起先是联合招生,后不再自己招研究生,联合招生的学生全部转到吴孟超名下。期间,在他脚底黑色素瘤治疗结束,1996年10月26日至1998年6月15日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患者看门诊近两年,带教年青医生,带去长海医院曾经的患者资源,保证了该院的正常运转。这是吴孟超亲自邀请并要派专车来接送。我父亲带着病腿(淋巴清扫后的液体储流造成的橡皮腿),骑自行车去看门诊。吴老头规定六十岁以后不能上手术台,应该退休,这些规定就是他除外。最近我在学医的女儿那里听到,女儿读长海医院内科内分泌专业研究生的时候,看到她外公在看专家特需门诊,被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普三)电话紧急呼叫,到手术室去帮助下不来台的医生解决开刀中的疑难问题。八十岁的时候,给我妹妹亲自手术,解决因放疗所致的肠损伤,切除十几厘米小肠。术前准备方案反复背诵。在弟子的帮助下,做好了完美的手术,使老妹再不肠梗阻了。 我爸爸退休在家,被各地邀请开讲座,做手术。他自学电脑,编录像,图片,美图秀秀,出版了家庭图片册和传记,手机上的微信,彩信,淘宝购物,样样都会。弹电子琴,吹口琴,退休专家合唱团,听邓丽君的歌,还有其他流行曲。看电视太理性些,只看新闻联播,纪实频道,不看电视剧。 我爸爸是中国最早的向肝脏外科进军的三人攻关小组的成员,是三人中最年轻的,后来他成为了肝胆外科医学专家。 1963年三人小组在国內首次做肝中葉切除手術,大学的吳質處長和外科陳漢醫生到北京等地去專門檢索,確認了此次手术为世界首例。每次肝脏手术,我父亲都要做详细记录和分析,写出论文,与同行交流。不断引入新的更新更好的治疗方式,都是我父亲一生追求的目标。他是个认真谨慎,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具备外科医生的胆大心细手巧的基本素质,又有学习的劲头,科研攻关的追求,会英语、德语、俄语,四十岁学日语,五十岁学英语口语,学电脑,阅读外文医学杂志,不断将国外的先进方法与国内现有的医疗条件相结合,探索到一条中国特色的医治方法,例如动脉栓塞、结扎、肝移植、等等不断实践,操作实行,及时总结出来,惠及同行,给病患带来希望和新生。他希望他的学生们能继承老一辈韵肝胆外科开创精神,更上一层楼。 因为准备在告别会上的家属发言,对我来说太仓促,所以省略了以下部分。 我爸爸非常开明,又十分执着。晚年身体的状况和治疗方案有困难和波动,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但是无济于事。 他用了气管插管后,仍很清楚,表现得十分坚强,对护理很配合。我太希望能在撤掉气管插管之后听到我们对他治疗方法的道歉,点头示意,原谅我们。 没想到在插管的两天之后,我爸爸用他外科医生的手用力拔出了气管插管,用鼻子吸氧。呼吸越来越好,五天后又从ICU监护室转到普通军人病房。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是老爸能说话了,能接受先前我们签字同意的对他的一切治疗,不再有意见了。经常对医生、护士长、护士、护工表示感谢。在住院不久,我爸爸就对我说,一定要对照顾他的护工,表示感谢,补偿补偿。我按照爸爸愿望,分别表示了。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在5月18日至6月18日的31天里,对我爸爸的治疗护理完全是及时到位的。我记得主管医生聂医生、邓医生及上级医生姚医生,插胃管的韩医生,王汇护士长、沙护师、付护师,唯一的男护士汪小康,护工胡阿姨、李阿姨、白阿姨、曹阿姨、钟阿姨。护工阿姨的喂水翻身吸痰都很有经验,且十分有效。 住院期间,普三的金钢主任、周旭宇教授、黄建业护士长,普四的盛湲教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杨广顺教授都来看望多次,还有些我不认识的学生同事朋友,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关心过爸爸。 才得知,长他七岁的吴孟超也在前一年十二月份因头部撞到铁架子床边而从东方肝胆外科的病房大楼转进长海医院的心胸内,科病房了,疫情期间还是该病区的唯一患者。在我爸爸5月18日从急诊转进呼吸内科ICU的前两天,吴孟超也被紧急抢救了一次。他的会诊或检查,经常是一个团队的大批人马张罗,在电梯里遇到一大堆人进进出出去心胸内科,那就是去给吴老会诊。影像楼的XX检查突然停止,那是腾空给一堆人簇拥推过来的重要人物来做检查。家乡福建等地已经来人做了告别,但一直没有停止抢救,拖到了8月30日,大张旗鼓地过了98岁的生日,照片中仅出现了一个侧面的半睁开眼睛的镜头,其余的人站在挂着横幅的前面,朝着吴老头的方向,拍手唱歌,这真是表演到家了,都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跨过98岁,就到了99岁,虚岁的百岁,已经醒不过来,没有一点思想意识的躺在床上,还在维持着这种状态。用老妹对吴孟超大女儿吴玲结束该段:我们的爸爸都太辛苦了,该好好休息了。 我其实在老爸病床前说过:吴老头也病了,你为什么不能活过他?!我想把爸爸的所有资料,好好整理,既让我们了解爸爸辛劳的一生,也补充那些为宣传一个人所遗漏的事实,还有就是院校史中仅仅按出名级别是否院士这些标准而确定重视程度内容取舍的浮躁作风,不实报导。我们作为家人的义务,就是真实保留住老爸的文化遗产。(大女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