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成前晚去世 遗体捐献给南方医科大学
小思成的呼吸虽已停止,但他的“生命”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延续。昨日上午,在细细抚摸过儿子的每一寸肌肤后,张吉林、张细花夫妇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并签名确认,完成了儿子张思成捐献遗体的愿望。
救治无望做出伟大决定
今年4月初的一个傍晚,蓬江区红十字会会长陈德培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称,自己的孩子得了绝症,想要捐献孩子的器官,让孩子的“生命”能够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这个打电话的人,就是小思成的爸爸——张吉林。这位来自江西农村在我市蓬江区打工的年轻人,在确诊自己孩子的病救治无望后,毅然做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决定。
2011年12月,回乡过年的张吉林、张细花夫妇发现儿子吃饭吞咽困难,夹菜老夹不住,走路还摇摇晃晃不时摔倒。着急的夫妇俩带着儿子先后来到万年县医院、上海仁济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干占位、低度恶性胶质瘤”。春节后,张吉林夫妇带着小思成来到江门,边打工边照顾孩子。清明节过后,小思成病情越来越严重,进食十分困难,还不时呕吐。想想可能是孩子快不行了,张吉林夫妇不忍儿子最终化为虚无,他们毅然决定将儿子的遗体和器官捐给社会。
4月17日,在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张吉林与张细花含泪签下了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
捐献遗体用于科研
小思成一家的爱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但小思成仍于6月5日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去世。经过评估,小思成的器官不适宜捐献,张吉林夫妇最终选择捐献孩子的遗体。
昨日,在蓬江区红十字会的见证、南方医科大学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张吉林、张细花夫妇现场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并签名确认。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经过简单的告别仪式,张吉林夫妇和工作人员一同将小思成遗体送上车,并运送到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至此,乐于助人的小思成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在早前签署的遗体捐献意愿书上,关于“遗体的利用和处理”一项,张吉林夫妇替儿子选择了“用于科研”。
“孩子得的是脑干胶质瘤,我让弟弟在网上查到,在国内对于这种病还没有治愈的可能,并且发现国内有很多人得这种病,如果我儿子可以为以后得这种病的人造福的话,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选择了科研。”张吉林说,在孩子住院治疗这段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很感激,想告诉大家的是,孩子走得不痛苦,有价值。能够在生命结束后对医学研究做出贡献,甚至算是幸福的。
小思成的名字将刻在广州
“孩子的父母做出这样的选择值得我们全社会尊重,感谢你们对医学事业的支持。”昨日上午,负责此次遗体捐献接受工作的南方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负责人、解剖教研室副主任洪辉文表示,张吉林夫妇捐儿遗体的善举,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洪辉文对张吉林夫妇说:“2008年,省红十字会为遗体(器官)捐献者和为红十字爱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专门建了一座纪念园,所有这些人士的名字都将刻入纪念园的纪念碑上,自2008年5月至今已有595名捐献者刻名入园,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组织一次捐献者集体入园纪念,小思成的名字明年就可以刻入纪念园,到时候,我们会通知你们来祭奠。”
据洪辉文介绍,学生们把遗体捐赠者称为“大体老师”,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用于教学研究的人体解剖标本的数量逐渐减少。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如今机会的难得,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恩,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对“大体老师”的默哀祭奠仪式。
近年来,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自2006年6月李玉萍成为我市红十字会第一例遗体器官捐献者以来,市红十字会推动各县级以上红十字会成立了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站(分站),初步实现了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近5年来,我市共有35人填报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实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的有7人次。
在人们的爱心和守护下,小思成静静地走完了自己12岁的生命。虽然,他在我们的不舍中匆匆作别,但我们相信,小思成走后,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给他人,继续感受世界的五彩斑斓,感受世界的纯净和美好。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