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的历史,创新的征程”
图1 《机械工人》(热加工1958年第8期封面)
自2008年起,《机械工人》更名为《金属加工》,本社制作了“封面的历史,创新的征程”专题插页,在这幅插页中,我们通过本刊的创刊号等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刊物封面的变化,表现了本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发展历程。
在最近的一期“我心中的《金属加工》征文”中,读者刘安明先生在其题为《回眸<机械工人> 寄语<金属加工>》的文章中饱含感情地写道:“‘机械工人’是什么,是共和国的基石,是挥汗如雨的场面,当战舰启航,当机车奔驰,当火箭冲破云天,我们都会想起‘机械工人’。珍惜《机械工人》就是珍惜机械战线给人民带来的宝贵财富和那段历史。”确如许多朋友所注意到的,本刊58年来的1000多期封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一个侧面记载了我国自1950年以来机械工业的发展,堪称是我国机械工业历史的一帧帧剪影。在本期史话中,我们就从中采撷出一帧赠给读者朋友们。这是《机械工人》(热加工)1958年第8期的封面(见图1),其设计别出心裁,将封面顺时针旋转90°,分为上下两格,下格是题为“首都工人向党献礼”的剪纸。在我国的杂志尤其是科技期刊中,像这样设计的封面实属罕见,颇具收藏价值。
从该期封二的说明中可知,剪纸的作者是张鹤鸣和庄平,是当年京城的剪纸名家。剪纸的图案是首都机械制造领域的献礼队伍,都属于首都车辆制造行业,充当这个队伍带头大哥的自然是火车头,上面标有“长辛店机厂制”字样;其次是小轿车,标有“井冈山”字样;最后是拖拉机,标有“巨龙”字样。根据年份和字样,可知这幅剪纸上的图案分别是1958年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研制的第一辆北京产轿车、五四七厂(河北燕兴机械公司的前身)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和长辛店机车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井冈山牌小轿车——开进中南海的第一辆北京产轿车
1958年,全国各地加紧汽车研制工作,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彭真和刘仁也主张上轿车,成立了北京汽车试制领导小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厂长李锐兼任组长。经过比较,决定参考大众汽车生产的伏克斯瓦根牌轿车进行设计。四个月后搞出了样车,起名为井冈山牌轿车(见图2),据说是“开进中南海的第一辆北京产轿车”。据当时的一机部汽车局局长秘书柳乃复回忆道:
“1958年6月20日,一辆被命名为‘井冈山’牌的轿车成功下线。那一天,工厂召开了庆祝大会,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出席了大会,庆祝首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的诞生,并宣布该厂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天下午,李锐厂长把井冈山牌小轿车送到中南海报喜。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这辆小轿车。在此期间,朱德同志为该厂亲笔题写了新厂名。6月27日下午,工厂举行改名庆祝大会。从此,北京有了第一家汽车制造厂。”
“井冈山牌小轿车虽然已成了历史,人们也尽可评论事情的得失,但它毕竟揭开了北京市汽车制造业的序幕,值得在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书一笔。”(见《中国汽车报》2004年11月15日第8版)
图2 1958年,井冈山牌轿车下线(图采自《中国青年报》)
巨龙牌拖拉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
在《中国兵工报》 2003年第24期一篇题为“纪念毛主席观看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文章回忆了五四七厂(河北燕兴机械公司的前身)研制巨龙牌拖拉机的过程。同样是在1958年,五四七厂接受了农用拖拉机的开发生产任务,他们充分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蚂蚁啃骨头”的顽强精神,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水旱两用27马力“巨龙牌”拖拉机。1958年6月12日,这辆巨龙牌拖拉机也开进了中南海,毛泽东主席亲自观看抚摸了拖拉机,“爱不释手”。
建设号机车——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机械工人》封面剪纸中的第一辆机车没有标出品牌,只有“长辛店机厂制造”七个字。长辛店机车厂1958年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封面剪纸上的机车应该就是这台内燃机车。
据资料记载,我国自己制造的最早的内燃机车有大连机车厂试制的“巨龙”号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厂试制的“先行”号内燃机车以及二七机车厂试制的“建设”号内燃机车,其中后两种没有批量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长辛店机车厂(即二七机车厂)决定研制内燃机车。在铁道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的支持下,长辛店机车厂成立了内燃机车办公室,并以一台匈牙利制机车作为试制样机,厂长黄英夫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艰苦努力,在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院校参与下,于1958年8月31日,组装完毕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见图3),9月9日正式下线,机车的3万多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
图3 1958年,长辛店机车厂研制的建设号内燃机车
一期封面,一张剪纸,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都北京机械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历史的一帧剪影。这样的封面,在本刊1000余期封面中还有很多,这一幅幅封面、一帧帧剪影连缀起来堪称是我国工业的一圈圈年轮。在以后的史话中,我们还将继续与大家一起欣赏。
《机械工人》的前辈是幸运的,他们见证了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最初辉煌,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已经塑造了历史的丰碑。
《金属加工》的我们也是幸运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金属加工行业发展非常迅猛,我们将继承传统,奋勇向前,面向国际,创造新的历史,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金属加工在线”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mw1950.com/html/200807/0709/20080709105110505.s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金属加工在线”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mw1950.com/html/200807/0709/200807091051105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