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元墓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97700251
本馆由[ Michael ]创建于2010年06月26日

印尼华人睡醒了?

发布时间:2010-07-10 20:17:08      发布人: Michael

                                             陈妙华发表于01/10/2000

  最近去了一趟雅加达,觉得印尼华裔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好像睡醒的雄狮,个个意气风发,再也不愿只当“经济动物”。他们纷纷组织社团、校友会和文艺团体,高声呼吁政府撤消歧视华人华语的法律条文,努力争取应有的政治权益;希望做个堂堂正正的印尼国民,与印尼300多个民族享受平等的公民权利。他们也从多方面推动华文华语的教导与学习,希望下一代子孙,在当好印尼公民之外,也认识祖先的文化与传统。

  过去30多年,在1965年9月30日政变大流血阴影下,印尼华人改名换姓(换成印尼名),埋头做生意谋生活,对基本人权和公民参与政治及结社权利,一点也不敢发表异议。自从1998年苏哈多倒台,印尼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后,短短两年,印尼华裔不仅有人出来组织政党,参加去年全国大选,要求与印尼其他民族同享公民的平等权利,另一些华裔也组织了印尼华裔总会(Perhimpunan Indonesia Keturunan Tionghua, 简称 INTI),希望以民间力量争取华人的公民权益。此外,从前的华校校友会也开始复会活动起来;华裔作家也组织印尼华人作家协会,出版刊物书籍,开展文化活动。更有许多学校开办华文班,给新一代华裔子弟灌输华文教育。

1. 宗教信仰

  话说我们在雅加达的一天早晨,印尼华裔总会中文秘书马咏南女士,带我们参观雅加达大丛山西禅寺和印尼华裔总会。在西禅寺,我们不但看到许多印尼文和华文的佛教书刊,还见办公室门外的报架上摆着《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据说那是该寺订阅的。

  马咏南是个热心而能干的印尼华裔。她经营汽车轮胎生意,也活跃于印尼华社。除了担任印华总会的中文秘书、大丛山西禅寺理事,也是印华作协顾问。她也是30多年来印华作协与印尼文学社第一次联合出版双语诗集《印度尼西亚的轰鸣》(Resonansi Indonesia)翻译组成员,也常给印尼华文报写稿。

  参观大丛山西禅寺时,她讲解了印尼的宗教政策。虽然印尼是世界上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但它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即使印尼土著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也不会被伊斯兰教徒孤立。印尼的佛教团体也参加全国宗教团结联合会,一起为建立印尼人民及各宗教信徒的良好关系而努力。她说,在瓦希德总统掌政下,无论是宗教团体或华社,都感觉比较自由,例如今年国庆举行全民团结文化周(8月19至24日),就邀请华社文艺团体参与其盛。现在,印尼华裔可以公开合法地庆祝华人新年,可以舞龙舞狮。

2. 印尼华裔总会

  印尼华裔总会成立于1999年2月5日,目前已在梭罗、泗水、棉兰和万隆设有分会。根据该会计划,他们将在全国各省各市各县设立分会和支会。该会将作为民族性组织,不荫庇或受约束于任何政党,任何理事若成为政党领导人,就必须退出理事会。总会宗旨是团结国民,促进国民对民权的认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争取建立人人皆平等的民主社会。

  我们在该会会所见到主席团成员之一的Benny G. Setimo。他说,印华总会正计划开办华文班,也准备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演讲,提高华裔对政治权利的认识,以争取应有权益,不要再像过去那样逆来顺受。他本人的祖先已经定居印尼好几代,他身上也流着印尼土著的血。他不懂华文华语,目前他正用印尼文撰写印尼华裔历史,希望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长久以来印尼华裔对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

  印华总会的章程就是由他起草。他说,有人置疑华总的代表性,问是谁授权他们代表印尼华社。他觉得那是不必要的。现在他们这些负责人,只不过是临时筹委会。将来大家可以举行大会,重新推选领导人。重要的是,印尼华裔应为总体利益着想,不要计较个人利益,大家团结一致,加强对政治权力的认识,争取撤销歧视华人华文的法令,以便与其他族群平等分享公民权利。与此同时,也应一同分担公民义务。

  在《印度尼西亚语——汉语大词典》首发礼的聚会中,好几位出席者也一再呼吁催促政府撤消禁止学习和使用华文华语的法令,以方便与中国等发展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

  即使现在那些法令还没有撤消,印尼华裔已纷纷举办华文教育活动,如马咏南就在《印度尼西亚商报》副刊中,以栽植“华文树苗”为题报道,雅加达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校友会”,以第十届校友为核心,成立了“仁爱俱乐部”,设立华文图书馆,要使断层32年的华文文教工作复醒。才出版一年多的华文报《和平日报》也报道,成立半年的邦加同乡联谊会也正筹备华语补习班。

3. 华文课本、学华语书籍

  另一天早上,我们去胡姬花园大厦(Taman Anggerek Mall),想找 Gramedia 书局买一些书。没想到这栋大厦非常现代化,里面还设有溜冰场。9点多钟,书店、商店还没开始营业,溜冰场里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在冰上取乐了。

  我们上四楼,看见一家小书店已经开门,就走进去。贵谊意外发现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汉语—印度尼西亚语大词典》 (Kamus Besar China-Indonesia),原本听闻已在印尼被翻印成精装本,如今竟然找到,他连忙买了下来。我也买了一些印尼文长篇小说,很感高兴。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雅城书局,现在都有摆卖新加坡出版的幼稚园和小学华文课本和作业簿,这间小书局有,随后我们去的两家Gramedia书局分店里也有。而且Gramedia书局的书种更多,还有供成人学习汉语的书本呢!这些书本,在苏哈多当政时期可是违禁品呢!

4. Atma Jaya 大学

  那天中午,印尼天主教大学Atma Jaya校长兼印尼大学文学院教授哈里慕迪教授(Prof. Dr.Harimurti Kridalaksana)和印尼大学讲师赫尔米娜博士(Dr.Hermina Sutami, 华裔,华文名:陈莲根)邀我们吃龙目风味餐,餐后我们又去Atma Jaya大学参观。

  Atma Jaya大学于1960年7月10日由一群天主教知识分子创办。初期只有一个经济学院,发展至今已是一所拥有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师资和教育、理工科、医学及心理学等7个学院的著名大学,栽培了1万1000多名毕业生,分布在印尼及国外各行各业。它的两个学院,即行政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还开办学士后的硕士和博士课程。现学年,它约有1万2000名学生。医学院属下还有一所医院!

  这所天主教大学位于雅加达市中心区,1988年印尼改革运动高潮时,它的学生也是改革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1月13日还曾发生“Peristiwa Semanggi” 流血事件,死了几个学生。

  为适应现时改革开放的需求,该大学也邀印尼大学的汉语讲师赫尔米娜博士兼课教授华文。据她说,学生约100多名,学习情绪很高。每星期她到那里授课两天。

  哈里慕迪教授是印尼大学出版的《汉语—印度尼西亚语词典》编写组主编,也曾担任新山南方学院学术顾问多年;赫尔米娜博士则是编写组的主要成员,是土生土长的印尼华裔,开始编写上述词典时,她曾来新加坡向贵谊了解用中文电脑编写词典的情况。她目前在北京大学(8月底前往)的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系进行交流,教授印尼语,学习汉语,为期半年。

5. “华中校友”

  晚上,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友会(简称华中校友会)的临时辅导委员会主席杨健强和临时理事会理事长田锦堂在Gajah Mada大厦的酒楼宴请北大教授梁立基等,连带也邀请我们。起初听张玉安教授说是华中校友会宴请我们,贵谊和诸庆还以为,那是因为早上他们与该校校友潘仲元先生谈起彼此都是华中校友而受邀。没想到他们口中的“华中”其实是各有所指,贵谊和诸庆说的是新加坡华中,潘先生则是指雅加达华中。但不管是哪个华中,似乎都具有华中校友一家亲的精神和华族优良奋斗的传统。

  据田锦堂先生说,雅加达华中校友会是去年12月22日正式复会,是1964年印尼政府关闭所有华校以来,第一个复会的印尼华校校友会,其他校友会是否跟随,都在等看他们的发展!雅城华中,当年是印尼最大的华校,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师范班。鼎盛时期的1957年,中小学生达4600多名。被封闭前夕,学生仍然有4000名。

  至今,雅加达华中的毕业生分布世界各地,不少人成为企业家、银行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各行各业人才;为印尼社会的繁荣作贡献者也不少。

  田先生第二天还送来雅加达华中校友会的许多资料,包括记录校友会临时辅导和理事会就职典礼的会讯《华中园地》、庆祝雅加达中华中学创办 60周年纪念特刊(1939—1999),以及纪念该校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著名书法家李春鸣的诗词选集《心声集》。它们都是去年至今短短一年内的书刊,在香港印刷。读着读着,我深深感受到印尼华人早年创办华文中小学的艰辛和群策群力、团结互助的精神。

6. 保存文化传统

  现在,印尼华裔从香港、中国和新加坡等地进口,或带华文读物回印尼,已经不必担心会被关口没收,因为现在印尼的入境报表,已经取消不得带华文读物进入的条文。

  以上种种现象,在在说明被压制了30多年的印尼华裔,现在似乎睡醒了,除了在印尼谋生,发展商业,他们也希望享有国民(即使是少数民族)应有权利,保存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事实上,这对印尼这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来说,只会增加国家的姿彩,增添国民的活力!

《联合早报》 (Redaksi)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