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02888701
本馆由[ 思念母亲 ]创建于2020年04月04日

龚士如,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发布时间:2021-04-02 21:57:58      发布人: 思念母亲

龚士如,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纪念心中无法忘却的爱
        龚士如,女,汉族,重庆市涪陵人,中共党员。生于1932年9月22日,卒于2012年3月10日,享年80岁。历任山西省临汾专区农业局财务科会计,山西省晋南专区农业局财务科会计,山西省临汾地区农业局财务科会计,北京市百货公司财务科会计,山西省运城地区农机局财务科会计兼局机关服务公司会计,山西省运城市农机局财务科负责人。
        龚士如出生在一个生活尚能自给的纤夫兼农户家庭,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幼年时,其父因常年在长江边拉纤,劳累过度,患上痨病去世,家庭主业只好由拉纤转向农耕。她的家庭比较开明,到了缠足的年龄,由于她激烈反抗,父母也没有强行让她继续缠足。当她到了读书的年龄,长辈送她到学堂接受了正常的文化教育且一直读到了初中。初中读完,母亲不许她继续读书,认为女孩无才便是德,应该找个好夫家嫁过去,从此安安分分过一辈子。而龚士如非常喜欢上学、读书,她从学习中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很多的快乐,而且最让她感到不公的是她的哥哥和弟弟都可以继续读下去,为什么就不能让她继续读书。在随后的日子里,已经在长辈心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旧家庭观念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沉闷生活环境使她感觉非常压抑。所以她决心抗争命运,打破旧家庭牢笼的束缚,争取自由,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哥哥、弟弟的全力支持下,她毅然独自一人从家乡奔赴重庆考入刘伯承、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创办的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后参军,进入第一野战军十八兵团60军,在60军军部担任文工团的舞蹈演员。
        1950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兵入侵朝鲜,中国派兵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0年12月初,60军奉命北上入朝作战。龚士如所属的文工团随60军行至山西省临汾市,接上级通知就地转业,未能出国参战,成为其终生的一大憾事。
        1951年初,转业后的龚士如被分配至山西省临汾专区农业局,担任会计职务。
        1970年初至1972年底,丈夫作为“三支两军”军代表赴京在东风市场开展“军管”工作。龚士如作为随军家属携子女进京工作,在北京市百货公司财务科担任会计一职。
        1973年初,随着“三支两军”工作的逐步结束,龚士如又随丈夫返回山西省,在运城地区农机局工作,担任会计、财务科负责人一职直至退休。
        龚士如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母亲。由于她很重视家庭教育,加之她在桌前床头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她生育的四个子女都学业有成。长女淑云,本科毕业,现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研究员;次女淑梅,本科毕业,现在天津大学工作,教授;长子敏敏,本科毕业,现在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工作,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次子东辉,博士毕业,现在天津科技大学工作,教授、硕导。四个子女都拥有了幸福、和睦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龚士如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在点点滴滴、平凡琐碎的工作、生活中却又折射出她对工作、对家庭、对子女的巨大付出和无私奉献。
        龚士如对工作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是问心无愧的。她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身正不怕影子斜”,这在她这一生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经她的手流过的资金有数亿元,但她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经她的手转进转出的账有数百亿元,但她没有记错过一笔账。可曾记得,因为账面短缺3分钱而无法平账,她曾连续工作两天终于找出根源所在;可曾记得,为了准确掌握和控制拨付下级单位的款项用途,她带着幼小的孩子奔赴所属各县,与对口部门一笔一笔的查账;可曾记得,为了造福晋南一方水土和人民,为了晋南大地的农业事业,她一遍遍赴省机关积极争取更多的拨款,使得晋南的农资投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可曾记得,为了遵守财经纪律,坚持专款专用,她多少次拒绝了单位领导违反财经纪律让她临时挪用专款改作它用的要求;可曾记得……
        她对丈夫的感情和关怀是细腻的,是无微不至的。丈夫每个周末从很远的部队驻地回来,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她按照丈夫的饮食习惯,冬季时节煮好热腾腾的阳春面摆在丈夫的面前。其它季节的周末则是准备好烙饼、葱丝和酱,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龚士如对孩子们的教育是高瞻远瞩的,是出类拔萃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甘愿吃苦受累,无怨无悔。她常告诫孩子们,“学而优则仕”虽说观念不好,但是说明不管哪个朝代,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她也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黄土高原上大雪纷飞的三九天的夜晚,她召集幼小的孩子们围坐在火炉边,一边让孩子们吃着她做好的腊味、卤制品,一边讲述着《天方夜谭》、《林海雪原》、《西游记》等名著和故事。可曾记得,她择邻而居,放弃丈夫所在部队冬暖夏凉的舒适房屋而宁愿住在简陋的平房里,就是让孩子们能就近读上一所好学校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曾记得,为了辅导子女功课,自己不懂就带着孩子到单位办公室、宿舍请同事讲解;可曾记得,她挑灯夜战,及时抄写完复习资料,于第二天准时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高考复习参考;可曾记得,自己的弟弟来本地出差住在家里,她抓住这个机会,让其弟弟给子女补课;可曾记得……
        她对家庭、对子女,全部都是付出,却从未想到过索取,从不要求家庭和子女给予回报。丈夫出差带回来外地的特产,她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们。丈夫想带她到外地游玩,她怕添麻烦而主动放弃外出游玩的机会。孩子们给她买吃的穿的,她从来不舍得享用。直到去世时,子女们给她买的很多穿的用的还是好好地保存着,未用过一次。而子女们每次回家探亲临走时,却又买吃的又买用的,总是把子女们的行囊塞得满满的。
        每次子女离开家赴工作单位,她或送出家门或送至车站。回头看着她那瘦小羸弱的身影,饱经风霜的脸庞,恋恋不舍的眼神,总让子女们的眼泪在眼眶中盈出,心中涩涩的酸楚让人久久不能抚平,总想停下自己的脚步,返回家中永远陪伴着她。
        退休之后的许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考虑到老两口的年纪较大,行动不便,需要在孩子们身边得到照顾,多次要求她和老伴到孩子家一起生活。但是她和老伴担心影响孩子们的工作,不愿意添麻烦,总是来去匆匆,从不多住一段时间。
        对第三代人的教育,她却从不怕麻烦。从第三代人曚昽懂事起,就开始启蒙教育,家里的识字挂图贴满了墙壁,儿歌唐诗从稚嫩的嘴里朗朗诵出,五谷杂粮却为孙辈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在,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令她无限留恋的和睦家庭。虽然子孙们在她离世之际,守在身边一遍遍地呼唤着她,但是她却带着安祥永远地离开了。
        虽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她完成了这一生的使命。她亲手建立的这个家庭是她的骄傲,让她心满意足,她没有什么遗憾和懊悔。所以她离去时是这样的安详、平静,就像一个忙碌了一天的老人想早点休息一样,安静的合上双眼,睡着了。
        虽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她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精神和行为理念、传统教育方法不会消失,并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因为在孩子们的身上、甚至在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身上,充分体现着这种理念。
        虽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她的音容笑貌时刻铭记在孩子们的心中,她的一言一行及时提醒着孩子们做人的准则,她的谆谆教诲始终激励着孩子们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虽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但是孩子们还是按照她的遗愿,已将她的骨灰撒入大海之中,她将与大海共存,与天地同在,永远活在孩子们的心中。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愿您安息!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