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王祖明吊唁:教师——永恒的桥
刘树蕙老师及家人、亲人:您们好!请节哀!
我是内江师范学校79级文科班的学生王祖明。
刚得知刘光老师去世的不幸消息,深感悲痛!刘老师教我们的音容笑貌依然犹存,他永远活在我们79级文科班学生的心中!现摘录部分我曾在一篇演讲稿《教师——永恒的桥》中对刘光老师的评述,以表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有这样一位教《文学概论》的老师。现在,他最小的女儿都成了一名高校教师。他离休了,但他却从未离开过他的学生们,并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我很幸运,因为我曾是他的学生。他就是刘光老师,他创办的青年美学函授面向全国。共招收了600多名学员。三年的函授、面授,使学员们受到了深刻的美的陶冶与信念的教育。许多学员写信告诉刘光老师,说他们前后参加过不少函授,而刘老师的青年美学函授最认真、最负责,他们找到了最好的老师,什么话都可以给刘老师讲。看到这些,刘光老师十分感动,他觉得自己与同学们的辛苦劳累比起学生的进步来,又算得了什么!函授结束后,他又创办了全国第一张《美育报》。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八方奔走、四面求授,为《美育报》寻求经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又为节约经费而到处去找印刷厂。没有稿件,他约稿,征稿,自己熬夜撰稿。这位已经64岁的老教师,人称“拼命三郎”!他身体很差,可他的劲头却很足,甚至太足。在排版、校对、发行《美育报》的各个环节,刘光老师事必躬亲。师母因心疼而埋怨他,老友们以各种方式告诫他,可刘老师还是那样拼命。美是困难的,美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多病的身体迫使他住进医院,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刘光老师又因几种病住进医院已经一个多星期。他说,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而有伟大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之发一份热,添一分光。这不是空话,大话,这是实话,是刘光老师的良心话,因为他一直是这样做的。如果说青年美学函授和《美育报》是刘老师及其同事们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那么,刘光老师本人,难道又不是桥吗?那些象他一样实干、苦干,默默地负重而行的教师们,也是桥。这不是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有选择的条件与机会,这是一种伟大!一种默默奉献并无怨无悔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