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西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3335897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01日

加央西热-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0-10-28 09:43:2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西藏,最后的驮队》以加央西热的亲身经历和他带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跟拍驮盐队为线索,以诗一般优美流畅的文笔,全面真实地介绍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艰苦跋涉,找盐、采盐、驮盐的全过程,展现了驮盐仪式、驮盐用语、驮盐歌等驮盐文化习俗,还描绘了众多牧民家庭及牧人的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重要的文化和民俗研究价值。由于用汽车拉盐的普及,加上1998年政府对加碘盐的推广,具有神秘色彩的驮盐正成为历史。本书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全面真实地记录了这即将消失的珍贵的历史瞬间。
  难能可贵的是,加央西热对驮盐队的叙述完全采用第一手资料,对所写的主要事件,例如驮盐与盐粮交换,大都是作者的亲历亲为,对民族记忆作了珍贵的书写。文化人类学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作者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田野调查。作者通过亲自参与驮盐,重走驮盐、盐粮交换大道,走访当事人,收集相关的民间神话传说,记录、整理盐歌与婚礼歌,发掘、记录、整理与研究盐语等等种种方式,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加央西热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多年“怀胎”所生的“儿子”——力求叙述的客观性乃至科学性,同时又避免了论文的枯燥与乏味,讲究纪实文学的生动形象性,讲究行文的诗性之美。
  
  

西

《西藏,最后的驮队》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驮盐是一种古老的劳作方式,其重要性可以说是关乎藏民族的生存延续。大约一千多年以来,藏北男人每年都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一般行程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十分辛劳,以至作者将浸透汗水的驮运路看作是自己民族的缩影。依循古人的说法,如果一个男人一生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驮盐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其意义早已超过了一种劳作方式本身,而更多地被赋予了宗教式的神圣,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码。譬如,驮盐队拒绝女人参加,驮盐的男人们要专门组成临时家庭,由“爸爸”、“妈妈”、法官、煨桑师、“保布”(第一次参加驮盐的人)等组成,各司其责。“爸爸”统管整个驮队的事务,“妈妈”负责做饭烧茶,法官执法,煨桑师念经。驮盐队离开了家乡,就失去了家神的保护,为了要朝见伟大的盐湖母亲,法官要宣布戒律,规定驮盐人要说盐语(一种与性有关的隐语,迥异于日常生活语言,只有驮盐人才听得懂),要拒绝女色,绝对不能说出“天”、“地”、“野驴”这几个字,不能随意与“黑屁股”(指当地人,盐人自称为“白屁股”)见面,不要让乞丐、女人和狗在盐队营地附近留宿。如果盐人不守戒律,就要受到惩罚。在盐湖采盐时,盐人要唱许多韵味十足的采盐歌,采完盐要举行隆重的祭湖仪式,由保布献“昨母”(面牛),众人唱《祭祀歌》,骑马绕着经幡飘扬的祭台转圈,以此答谢盐湖母亲,祈请盐湖来年再赐给珍贵的盐巴。
  《西藏,最后的驮队》精心收录了近140幅彩色图片,许多是有关驮盐的珍贵图片,但更多的是展现了藏族牧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关注牧民的众生相,这是该书的图与文共同的主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