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西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3335897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01日

加央西热-人物故事

发布时间:2010-10-28 09:41:3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牧民儿子的文学之缘

  出身牧民的加央西热个子不高,有高原人特有的黑红肤色,说着流利的汉语,但他总说自己说得不好,“我15岁才开始学习汉语。”加央西热在藏语中是“智慧的文殊”的意思,也许是宿命,也许是巧合,小时候亲戚家的《格萨尔王》就深深地吸引着他,“《格萨尔王》对于我们藏族来说就是神物,当时小孩子是不让碰的,只有我父亲看的时候我才能凑上去看几眼”。
  加央西热的家就在驮盐大道旁边。17岁的时候,他被生产队派去驮盐,“父亲告诉我的时候,我虽然怕因此辍学,但还是特别激动!当时我们这些小孩都很崇拜能去驮盐的孩子,谁要是去驮盐了,大家都会羡慕很久”。现在的他回忆起当年还很兴奋,“等我完成驮盐回家的时候,别的孩子已经上学20多天了,我差点就辍学了”。据说是家里接到了学校的信,父亲非常民主地征求了他的意见后,又把他送回了学校,“其实我父亲非常希望我能留在他身边,继承他的工作”。
  中学毕业后,加央西热留在了学校当老师。“你说这事也奇怪,我身边老有喜欢文学的人,我当时同宿舍的一个北京哥们儿就喜欢看书、写诗。我们就一起写,不过我写的是现代诗。”后来加央西热遇到了现任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社长的吴雨初,在他的帮助下,加央西热的文学水平日益提高,作品也不断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他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叫《开往北京的火车》。

无法泯灭的驮盐情节

  多年来,加央西热对驮盐念念不忘,并写下了组诗《盐湖》。现在,已经担任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以纪实文学的方法写下了《西藏最后的驮队》,该书不仅是对驮盐文化的描述,更是对藏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地展示。在细致入微的描绘中,作者触及到牧民的日常劳作方式、精神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等许多方面,可以说行文中处处都有对藏族民俗文化的阐述。
  驮盐经过1000年的沉淀,其意义已超越了劳作本身,成为了一个神圣的历程。驮队由“爸爸”、“妈妈”、法官、煨桑师、“保布”(第一次参加驮盐的人)等组成,各司其责。“爸爸”统管整个驮队的事务。“这个‘爸爸’可重要了,在驮盐频繁的时候,他的得失关系到全村人一年的吃饭问题。”现在加央西热说起驮队的首领还充满敬意。“妈妈”负责做饭烧茶,法官执法,煨桑师念经。驮盐队离开了家乡,就失去了家神的保护,为了要朝见伟大的盐湖母亲,法官要宣布戒律,规定驮盐人要说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只有驮盐人才听得懂的盐语,要拒绝女色,绝对不能说出“天”、“地”、“野驴”这几个字,不能随意与当地人见面,不让乞丐、女人和狗在盐队营地附近留宿。
  “驮盐历程中最危险的是在盐湖搬盐,盐湖里有很稀的软泥,会把人陷进去。尤其是在盐湖北口,传说有一个驮队在那里全军覆没。”加央西热说他自己也陷进去过,但是当时有上百人在盐湖里工作,他并不感到害怕,“当时驮盐的人多啊!盐湖边上有上百座帐篷。”1994年,当他带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以一个驮盐队为线索,拍摄西藏北部牧民找盐、采盐、驮盐的全过程和由此引发的盐粮交换等驮盐文化习俗时,羌塘盐湖边上只有孤零零的两座帐篷。加央西热发现,驮盐正在以他始料不及的速度消失。《西藏最后的驮队》记录的正是这支驮队。而书中记录的那个坚信驮盐永远不会消失的格桑旺堆,据加央西热说,他现在也不去驮盐了。驮盐在1998年走完它历史上的最后一程。

不必为消失的历史伤感

  1994年到1996年间,加央西热带领着摄制组拍摄了七八部关于西藏生活题材的记录片,之后他大病了一场。生病期间,他听说驮盐的队伍越来越少,就决心要用自己的笔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
  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西藏书籍不同,加央西热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西藏最后的驮队》。他以自己的感情、经历来记录这段历史。抵达了西藏文化的腹地,给我们呈现的是本色的真实的西藏。加央这样形容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的儿子,他也许并不好看,也许很难看,但他是我的亲骨肉”。
  在加央西热看来,驮盐路是他永远也走不完的路,也是藏族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这个消失的历史,我们不必伤感,因为我们在走向新的生活。”在加央西热看来,任何文化都有消失的可能,“驮盐是种劳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一定会消失。这种历史不像物质遗产那样容易保护,但是我们有义务记下这段历史。让这个历史消失太可惜了”。
  在书中加央西热记录下了:因新的运输工具——汽车的兴起,用驮队驮盐和盐粮交换作为一种旧的生产方式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在20年间,牧民们告别了用了几千年的帐篷,住进了房屋;一些牧民,如格桑旺堆,买了汽车,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富户……书中在记录了西藏的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真实地反映了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