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西热生平
加央西热同志1957年春出生在藏北地区班戈县一个牧民家庭,1971年前在家放牧。由于长期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加央西热同志就以《毛主席语录》为教材,以手指作笔,以冰雪当纸学习藏文,1971年,14岁的他第一次走进教室接受小学教育,开始了求学生涯,1978年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教务室主任。1983年调那曲地区文化局任文化科科长,并开始进行艰难的文学创作,曾发表《童年》、《盐湖》、《灵魂独白》等组诗,引起了文学界极大的关注。1987年5月,被选拔为那曲地区索县县委副书记,1990年调那曲地区文化局担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94年调西藏自治区文联工作。
加央西热同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过诗歌、小说和纪实作品。2003年加央西热同志被区直工委评为优秀党员。1994年加央西热同志带领一个摄制组回到广袤的藏北家乡,跟随一支驮队走了完整的驮盐之路。随后,加央西热同志以驮盐及其农牧盐粮交换为主题,与摄制组一起在藏北班戈县保吉乡五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拍摄和采访。为了真实记录藏北牧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伴的传统文化,2004年1月加央西热同志创作出版了《西藏最后的驮队》一书,该书出版后先后在北京和西藏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该书获得了2004年11月12日颁发的“中国报告文学第三届正泰杯大奖”,并已通过“鲁迅文学奖”的终评。
非典时期,加央带着重病去寺庙为王德领和同事们祈祷,并且给他们寄去藏香,他说藏香能够驱除病魔。那时王德领和同事们在北京整天不能出门,收到他遥远的祝福,心里感觉很温暖。他还在短时间内发来了十几封情深意长的电子邮件,交流改稿的意见。
2004年8月加央西热同志作为执行编委编辑出版了《又见茶马古道》,该书真实纪录了世界上最遥远、最高、最险峻的道路之一、反映自唐代以来以内地之茶和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商道——茶马古道的形成和作用。同时加央西热同志还主持了尼泊尔伟大诗人罗齐米。普拉萨德。德库塔的代表诗作《木纳与玛丹》的翻译出版工作。
2004年10月30日,加央西热同志不幸在拉萨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