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443838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2日

创作内容

发布时间:2010-12-02 11:30:0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