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转眼母亲步入耄耋之年。可是印在我脑海里的却还是那个英姿飒爽、贤淑能干的母亲
我的母亲勤劳善良、克己奉献。虽没有什么显赫的成果,但仍不失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母亲。母亲朴实真诚,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待同志满腔热情、助人为乐;对待家庭勇挑重担、不辞辛劳;对待子女嘘寒问暖、呵护有加;对待自己克勤克俭、艰苦朴素。母亲还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论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极致。这一优秀品格贯穿了她几十年的人生。
母亲1933年6月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她小时候,尽管家境不宽裕,但外公很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哪怕省吃俭用也要尽力保证孩子们多念些书。1952年母亲毕业于中南医学院附属学校(后来更名湖北省卫生学校)。母亲被分配到宜昌市卫生局工作。由于她突出的学习成绩和开拓性的工作能力,很快成为宜昌市妇幼保健站第一任站长。为了尽快推行新型科学分娩接生,消灭旧型接生,降低妇女分娩死亡率,她带领保健站的同志们常年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不惧艰辛,宣传实施新型分娩接生法,使当时宜昌地区的妇女及出生婴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受到当地群众称赞欢迎、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并作为样板典型在全省推广。为此,母亲也付出了代价,由于长期超强度走山路,留下了脚疾,以至于晚年走路疼痛、出门困难。1960年,正当母亲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时,为了支持国防建设,她不得不忍痛放弃她钟爱的工作岗位,随军跟随父亲来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吉林,先后从事妇幼保健和街道办事处妇联、民政工作。面对新的挑战,她经常顶严寒、冒酷暑,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尽力解决妇女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她甚至经常把自己家的钱、粮、衣物拿出去接济困难家庭,她的善良热情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尊敬和支持,都习惯地称她为“严大姐”。在边疆她一干就是近二十年。母亲的一生习惯工作角色的变化,但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工作高质量不能变。1981年,她随父亲转业回到沙市,先后在市委党史办和文化局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为了规范管理,她将所有档案重新建卡建账,有段时间她索性将铺盖行李搬到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天,直到满意为止。她的所作所为让单位领导和同志颇为感动。在档案管理工作期间,她的工作年年评优。
母亲的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她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倾尽心血、任劳任怨。为了照顾好父亲,她精心安排其起居生活。对待孩子更是百般呵护。正是母亲无私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眷恋。母亲对我们的关心更体现在成长过程中,每当孩子们取得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和成绩,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幸福的微笑。
母亲的善良和爱心还体现在她那克己施人的品格上。母亲非常具有同情心,尤其是对待弱势群体,不论是亲戚还是同志,凡是有困难的,她都会尽心尽力、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助人为乐。
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趣。退休后,她拜师学练太极拳,参加荆州市老年书画社学习工笔画,她创作的十二生肖“寿”字工笔画受到业内好评。70岁寿辰时,她和父亲举办了个人书画展。2012年,时逢母亲和父亲80寿辰,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同志欢聚一堂为两老庆寿。父亲激动之余,提笔为母亲写诗,记实平生岁月的足迹:
历尽沧桑入耄耋,
宜昌首开保健业。
南来北往做军嫂,
年年评先足未歇。
关爱姊妹重亲情,
抚养儿孙呕心血。
辛劳一生多奉献,
英姿飒爽人中杰。
父亲的诗对母亲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母亲的优良品德,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爱女:伟林
写于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