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965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仰望大师的背影

发布时间:2010-12-21 17:00:1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仰望大师的背影

                                    ——《翰墨宗师——黄绮的艺术人生》读后

                                                     文/艾树池                  

  王律兄的新著《翰墨宗师——黄绮的艺术人生》出版了。在这之前,王律兄多次电话与我联系并见面约谈。如今,我与恩师黄绮先生交往的片段已经凝固成这书本中的一页。捧读这样一本书,心中的激动与欣喜是难以名状的。这种复杂的情绪不仅原自黄绮先生与我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情谊,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本记录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书,它把我们带入一个缤纷绚烂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人皆知的书法家黄绮之外更为丰富的黄绮先生。在这里我们会邂逅一位诗人,一位学者,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大家,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段关于艺术与人生的传奇……

  我与黄绮先生的相识始于1994年的春天。那时的我是一个从农村考入大学不久的学生,衣着简陋,面带菜色,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那时的黄绮先生已经将近八十高龄,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等职,以其才高学富书法精绝而名满天下,独步书坛。就是这样的一老一小在那个春天里相见了、相遇了、相逢了。因书法而结缘,开始了我与先生十年之久的情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背了一个旧书包从保定乘车来石门拜望先生,带着浅陋与无知扣响“笔帘留香处”的屋门。现在想起自己当年的举动,真是好大的狗胆!小子何能,竟敢屡屡扰了黄绮先生的清静。好在先生不以我为浅陋,多次赐字题词,勖勉有加。如今捧读这本书,先生笑貌音容宛若目前。全书共分为八章:《乱世学童黄匡一》、《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与闻一多的师生情》、《书画姻缘》、《醉心学术讲坛》、《牛棚岁月见风骨》、《独步书坛颠峰》、《寰宇遍知音》、《大寿无疆》,大致以时间为序,通过文字和大量的图片讲述了黄绮先生学术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文人的一生。而我在跟随王律兄的笔迹品味黄绮先生艺术人生的时候,一个字也渐渐浮出纸面,把我缠绕了、包围了、陶醉了。那就是——“情”。

  书中洋溢着浓郁的师生情: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黄绮就因才华出众得到闻一多教授欣赏。闻一多反对年轻人写诗词,意恐受旧体的束缚。但当他见到黄绮的旧体诗后,不仅用红笔对其诗作圈点,还划出其中的佳句。当他读到黄绮写的“离怀亲病犬,贫意护饥鹰”时,夸赞到:“有杜甫之沉郁。”1940年,黄绮毕业留校,并进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开始了与闻一多数年之久的朝夕相处的生活。闻一多的《楚辞校补》一书就是由黄绮作为助手协助完成的,可见闻一多对黄绮人品、学识的肯定。1983年,黄绮在参加全国首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诗风画意两雄奇,千万青年仰大师。度过长宵人觉醒,愿将红烛比朝曦。的确,闻一多的治学精神,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黄绮一生。关于师生情,书中还记录了黄宾虹赠送印谱、朱自清举荐名师、吴梅病中题赠、罗庸填词代序、导师唐兰批语、王力乘兴赋诗、郭沫若器重鼓励等精彩片段。比照当今时下之师道之师德,此情此景越发令人神往艳羡,愈显情之浓、情之真。

  黄绮对学术对艺术的深情也令人感动沉思:黄绮五岁学书,由唐入手,上溯魏晋、商周,下涉宋元明清,广取博收,去芜存精,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而别开生面。书法创作之外,黄绮精通书法理论,美学理论。《黄绮书法论文选》一书集中了先生从执笔到结构、意象、欣赏、书德以及书法的历史走向等全面系统的书学主张,其中不乏独到而精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黄绮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解答了书法怎样“创”又如何“创新”的问题,为中国书法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积极贡献。书家之外,黄绮又是一位学者、诗人。黄绮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攻读古文字专业。曾先后在中法大学、安徽大学、津沽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任教五十余年。其间,出版了文字学专著《部首讲解》、《解语》、《说文解字三索》,诗词集《归国谣 无弦曲合集》等。此外,先生对篆刻、绘画也用功颇多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字学根基加之文学、绘画、篆刻等民族传统艺术的滋养,无疑成为黄绮书艺成长的源头活水。世人皆知黄绮先生是书法大家,却不知书家的黄绮之外,是有着一位诗人的黄绮、画家的黄绮、学者的黄绮的。在我眼中,黄绮先生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脉。在这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八十岁生日那天,黄绮写下了“焚膏继晷”四字条幅自勉,这无疑是对自身数十年为学、治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书中还记录了黄绮的爱情、亲情与友情:从西南联大与石青的爱情到新婚后不久石青去世黄绮留下的凄婉悱恻的长短句,从与华文若喜结“书画姻缘”到妻子七十岁生日时黄绮写下的祝寿诗,从“文革”中身处逆境依然乐观地为子女讲解宋词元曲、二王法帖到黄绮八十岁时在自作山水画上题写的“尚未南归,人不如雁”跋语,无不体现了黄绮对爱情的珍视、对子女的深情、对故土的眷恋。而书中黄绮与王学仲、孙其峰、欧阳中石、黄胄、刘海粟、关山月等艺坛名家的交往也多有描述,书画交往,诗词唱和,文人逸兴,君子之交,读后令人如沐春风、如聆清泉。与名家挚友交往如此,奖掖后学亦不遗余力。书中记录了潘学聪、韩成武、蔡子谔、杜锡瑞、张瑞龄、刘铁峰、艾树池等弟子后学与老师之间的动人故事。在他们心中,黄绮先生永远是令人尊敬的人生导师。

  上述之外,全书还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黄绮的祖国情、民族情、大地情。颠沛途中字字血泪的《归国谣》,“一二一”惨案后写下的《吊四烈士》,在高校率先为学生讲解《毛泽东诗词》,“文革”中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正义与学术为老学者裴学海鸣冤,筹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首倡“中国书法学”……一个个故事拂去了历史的烟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1998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黄绮先生把多年创作、收藏的书稿二十五件、砚台三十二方、印章八十件、绘画七十幅、书法二百零五幅,共计四百一十二件珍品捐献给国家,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再一次表达了一位艺术家无私、高尚的品格。

  读完了这本书,我进一步清晰了黄绮先生的诗词何以动人,黄绮先生的墨香何以悠远,黄绮先生的著作何以流传……读完这本书,我也明白了黄绮先生何以成为黄绮先生。在这里,我要感谢王律兄也要祝贺他,因为他做了一件大事情。该书资料搜罗之丰富、细节描写之生动,采访写作之真诚,都是令人敬佩与感动的。我会时时捧起这本书,我也会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热爱黄老艺术的朋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