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彭仲晴
父亲:彭珍燊,号彭仲晴,生于1914年古历八月初一。万州区甘宁洞彭家院子人氏。父亲幼年时可说是饭甑子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八岁时才读书---万县市三校小学高小,毕业后又读私塾三年。父亲出生在一个拥有祖业四亩土地,爷爷是商号大管家,每月银元40元;尽管家庭比较富庶,但奶奶仍十分勤奋,另租地种菜,增加家庭收入。父亲青少年时期生活富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爷爷60岁时,突发中风,从此失业,卖掉四亩土地换1000银元,聊此一生,到66岁病逝。为了撑持家庭重负,加之大伯及伯母40岁左右早逝,留下二儿一女无人扶养,二个孃孃也早早离开人间,无赖并和叔叔一道撑起这个落败的家,青壮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打工养糊家口,便在万州沱口兵工厂干了多年,在沱口兵工厂与同门师友“危?福关系甚笃,解放后危叔安排在万县地区建设银行,并担任过行长,与父亲常有信函往来,早于父亲过世。后来父亲离开沱口,经居住在江苏江阴并在粮食部门供职的表侄女婿陶钟琳(妻:夏群,父亲舅舅的外孙女)介绍,到江苏江阴从事征粮工作。四川解放后,由于父亲不适应江苏的气候,加之,奶奶年迈,侄儿侄女尚小,便回万州找工作,由于早年在钱庄干过,便顺利招入万州某银行。据父亲讲,三个侄儿的生活来源每个月由父亲寄回5元生活费,与叔叔共同担当扶养义务。1951年,因巫溪县地理位置偏僻,与鄂陕交界,即湖北的竹溪、陕西的镇平交界,交通十分不便,仅有一条水路---大宁河与地处长江边的巫山相连,经济贫困,文化人奇缺,上级决定抽调一批干部支持山区,派到巫溪的本来是父亲的一名同事,对方死活不依,父亲便主动请缨,奔赴巫溪银行工作。安排到古镇宁厂营业所工作,后又迁址到双河公社的铁烙坝,尔后又迁回宁厂。也曾在巫溪白鹿营业所工作过几年,同事有张镜如、张国志等。在宁厂工作期间,早期同事有陈 琼、牟开禄、雷崇达、稍后一点的有李绍先、费珍祥、向贤礼、胡英明、姜德福、张桂林。大约在58岁时中风,后经近年余的针炙、中药治疗,基本康复。60岁退休后,还被抽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当时只有一家银行)顶替了一段时间,84年秋便宜搬到县城南山坡43号居住,直至
父亲退休后生活比较单一,有时同县医院从院长位置退下来的蒲伯斗一起外出钓鱼,有很多时是从县城步行到双河我工作的单位双河信用社去一下,来回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秉性刚毅,勤俭朴素,坚持原则,待人诚恳,一心为公。虽然一生未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但对单位有着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看不惯的人和事有的连领导都未提出批评意见的也绝不给对方留情面,以致得罪了不少同事,虽然父亲身材瘦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