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寿潜墓地寻踪
张步山
在萧山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汤寿潜是笔者十分敬仰的一位。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浙江路权运动的领袖,曾为修建沪杭铁路立下汗马功劳,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浙江省首任都督。在汤寿潜出生地进化镇大汤坞村(现为大汤坞新村),笔者瞻仰了汤公的故居和纪念碑之后,决定去他的墓地祭扫。
史料关于汤公墓的记载很少,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也没有获得多少信息,幸好在汤寿潜女婿马一浮先生写的《墓志铭》中得知,汤寿潜的墓地坐落在“桐庐县质素乡阳山畈村”。于是,在今年清明节这一天,笔者踏上开往桐庐的汽车,去寻找汤公墓的踪迹。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质素乡”这个地名在桐庐已不复存在,如今已改名为“横村镇”,阳山畈村的地名不变,因此找到阳山畈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周折。走进村口,笔者看到立着一块用巨石制成的村碑,上面刻着红色的文字,记载着丰子恺先生在阳山畈的生活经历,其中有“汤寿潜坟庄”的字样,不禁喜出望外。先找到村委会,一位姓滕的村干部接待了我。笔者向他告知此行的目的,不想却被一个惊人的消息弄得目瞪口呆:汤公墓已在“文革”期间被当地的一批红卫兵摧毁。墓地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见到笔者惊讶的神情,热心的老滕向笔者推荐了村里一位叫王忠铨的退休教师,说王老师对汤公墓的情况比较熟悉。果然,当我们来到王老师家里时,这位已81岁高龄的老教师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汤公墓的情况侃侃而谈。
汤寿潜出生地在萧山大汤坞村,死后缘何要远葬到桐庐阳山畈呢?汤寿潜生前曾说:我活着一身正气,从不屈从权势,死后只要找一块远离吾乡,地势开阔之阳地薄葬就行。他的好友滕春楦是桐庐阳山畈人,拥有大片土地。在汤寿潜离世后,滕春楦送给汤的家人近50亩土地作为坟庄。而阳山畈前面正是一片千亩向阳开阔地,还有独山、尖山两山峰,像两颗明珠镶在青山绿野中,天目溪又似一条玉带漂流,皆蕴涵着清白廉洁、光明正大之意。特别是阳山畈的“阳”字,更同汤寿潜的“阳地”二字要求合拍,故汤公的墓就落脚在阳山畈了。其墓非常雄伟,高2.5米,落地面积40平方米,前有一登台,竖立着马一浮先生撰文的石刻《墓志铭》。墓的周围砌着近百米的围墙,内有石碑、石表、石筑台阶、精美的碎石墓道和假山,还有参天翠柏,构成庄严、古朴、肃穆的氛围。墓后的小山丘上种满了黄梅树,每到春天来临,这里梅花盛开,花香弥漫,清明期间会有许多人来扫墓、踏青。汤公墓解放初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在文革中被毁,真是太可惜了!”王老师一声叹息。
笔者跟随王老师、老滕他们来到汤公墓所在地。这里已经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野草萋萋,一间旧房已空无一人,破败零落,似乎在诉说着不堪回首的陈年往事。环顾废墟四周,已被企业包围,机声隆隆。昔日的墓地已难觅踪影。老滕惋惜地告诉我:这片废墟已被镇里列为工业园区,不久也将建造起企业的厂房!
从汤公墓归来的路上,笔者心潮澎湃:生前“上匡国,下利民”的汤寿潜先生,死后却没有一块安身之地。我们作为汤寿潜先生的萧山同乡,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