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谦:“赵树理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

徐怀谦在平顺张家凹


徐怀谦:1968年生于山东高密,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现任《人民日报》副刊大地版主编。著有杂文随笔集《拍案不再惊奇》、《生命深处的文字》等。曾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鲁迅杯”杂文征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作品入选《过目难忘·杂文随笔》、《中学生千字议论文读本》、《读者人文读本》等十余种书籍。
9月23日,《人民日报》副刊大地版主编、作家徐怀谦先生随同“平顺之太行金秋笔会”一行人来到了川底村,参观了当年赵树理的创作地——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就是这样一个静谧而平凡的小院引发了徐怀谦的一番思索和感触。
记者:徐老师您好,刚才我看你在赵树理创作《三里湾》的农家小院里看得非常仔细,还拍了很多照片,您怎么看待赵树理和他的作品?
徐怀谦:我对赵树理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对赵树理有着别于常人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比较了解农村生活,因此赵树理的作品让我感觉亲切,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参观的时候就格外留意一些细节,更愿意去真切地体验他的创作环境和思想。
说到赵树理,可以说他在我心中像一座高山。数千年来,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像他那样把农民写得那么形象和深刻。
在我的理解中,赵树理在农民和作家这两个身份中,首先他是农民,其次才是作家,只有他把自己等同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才能深入其中;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擅长用思想和精神行走,擅长用文字去描述世界的作家。
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他的作品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山药蛋派”也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不仅是我个人这么认为,就连许多国外的文学研究者也对赵树理格外推崇。数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国际研讨会,当时就有许多来自国外的研究者对赵树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于他们对赵树理的研究比我们还要深入,我想一个能在国际文坛产生如此影响的人,赵树理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应当继承的。
记者:徐老师,您在川底村参观、边拍照的同时,还不时驻足思索,是那些陈列的东西引发了你的一些感触和思考吗?
徐怀谦:是的,据讲解员介绍,小说《三里湾》中描写的人物在当年的川底村是可以找到原型的,当年赵树理在这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融化为农民群体中的一份子,然而他又是一个用思想和精神在行走的人,在与农民共同生活的同时,他深刻地把握了农民的个性、思想和语言,因此才能写出那样杰出的作品。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寻找能印证赵树理当年和农民生活一起的细节,比如他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归来的照片就有不少,尤其是赵树理当年写作的小屋,我在里面仔细地看了看,那里陈列着他当年写作时用的书桌和一些其它的生活用具,这些东西仿佛可以带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阻隔,去真切地感受当年赵树理潜心创作的情景。
说实话,所有这些实物和照片都让我的内心感到很震撼,这就是赵树理当年勤奋笔耕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他当年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写作,把他平日里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有用素材,在自己的理性王国里重新构建一个农村生活的风貌,然后用文字去具体实践这种构建,如此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是文学创作最为深厚的源泉。
记者:徐老师,您觉得这次参观“赵树理三里湾创作地”对于您本人而言有哪些益处呢?对于当代的作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徐怀谦: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最缺乏的就是赵树理那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作风,和那种朴实自然、源自生活的文风。
我一直都认为,作家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职业,而不是职业作家,职业是其深入生活的渠道,而写作是其精神行走的方式。
就我本人来讲,我想赵树理的创作精神对我有两方面的指导意义。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谈,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从业者,赵树理那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扎实作风,是我的榜样,只有像他那样才能写出真正反映百姓心声,体现时代脉搏的报道,其实这和当前全国媒体都在做“走基层”活动是一致的;另外,对于我的文学创作而言,赵树理为我树立了一面旗帜,我想我应该向他那样实实在在地深入生活,去感受普通百姓的苦与乐,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源头。
在我看来,当前我们许多作家的价值观已经离开自然、离开泥土太久了,隔断了和基层、百姓生活的联系,时间一长自己的创作之源也就被隔断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作家后来的作品没有早期作品写得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当今这个文学创作偏于浮躁的年代,重提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并不是过时,而是中国文学急需要回归的一条精神路线——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朴实自然地反映生活,这才是文学创作的应有之义。
记者:就川底村的“赵树理三里湾创作地”而言,您觉得它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哪些标志性的意义呢?
徐怀谦: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我之前谈的都是答案,如果再明确地说呢,我想川底村的“赵树理三里湾创作地”应该是一个在世俗中漂浮惯了的作家,回归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最好寓所。
来这里看看,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沉静,被赵树理创作精神感染和震撼一次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我觉得中国作家都应该来这里看看,而且要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而来,这不仅是对赵树理这位曾经代表过一个时代的著名作家的尊敬,而且是对“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朴实自然地反映生活”这一文学创作应有之义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