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涛,1949年12月生于北京,我国《拍卖法》的主要起草人,我国著名古籍善本收藏家、著名法律文献学专家、拍卖实务与拍卖法专家、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原主任。生前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上海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本刊记者 蒋安杰
田涛先生长期从事拍卖工作,对拍卖法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拍卖界最具权威。多次主持与拍卖法有关的研究课题,并多次出访日本,美国、法国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讲学。主要著作有《田藏契约》、《黄岩诉讼档案及黄岩调查》,并编有《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华传世法典》等法律书籍二十余部,撰写了拍卖法、法律文献学相关论文百余篇。
2013年4月18日,无人料到,经常以“个体户”自嘲游离于体制外、在法学界叱咤风云的我国著名拍卖法专家、著名古籍善本收藏家田涛先生,独自一人前往成都授课,却在机场取行李时因突发心肌梗塞,与这个世界就此作别,年仅64岁。
拍卖行业、古籍收藏界、法学界无不为之震惊,惋惜,哀叹!
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不相信,绝对不相信,那个曾经以对话调侃的方式介绍古籍收藏的老田;那个曾经用散文、随笔的方式,完成《新乡村调查手记》的老田;那个曾经在浙江黄岩田野调查时挥汗如雨,却仍兴致勃勃的老田;那个经常与人攀老乡、会用多种方言讲话让人笑喷的老田;那个治学严谨、生活随性无拘无束的老田;那个凡所到之处都能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的老田;那个随手涂鸦就让专业人士汗颜、即兴弹上一曲就让人如醉如痴的老田;那个除了古籍收藏之外,对字画、瓷器、古旧家具、文房四宝也颇有研究的老田;那个在教室里给学生买红薯花生、自己围着讲台慷慨激昂的老田;那个心胸开朗个性张扬、曾笑谈身后事的老田;那个琴棋书画样样有,嬉笑怒骂皆文章的老田,就这样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一个人远离喧嚣、悄然而去了!
人们真希望这个似乎一刻也静不下来的活宝老田,能像个老顽童似的突然再现,神聊、神侃。奈何,几乎空前绝后的《田藏契约》,似千古绝唱,永远地定格在这一瞬间。
古籍善本收藏家
田涛先生出生于文人世家,自幼受过良好文化教育,加上家传渊源,成就了他古籍善本藏书家的称号。
田涛先生的祖父就喜爱古书的收藏,为家里的收藏打下了基础;他父亲虽然学医,但也继承了父辈的藏书爱好。为了找到珍惜古籍,田涛十几岁就到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淘书,逐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没有这种公开的图书交易,收书纯粹就是爱好。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收藏文化的破坏和对家庭的冲击,他依然延续下了祖上两代人的藏书爱好。
田涛在1993年出版了一本《田涛说古籍》,这几乎成了我国当代古籍收藏的一部指南性的实用手册。《田涛说古籍》与马未都的《马说陶瓷》等是系列出版,对二十年前推动艺术品收藏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悉,田涛有时也会去参加一些古籍拍卖会,一旦他进入会场,许多业内藏书爱好者就会纷纷站起与他打招呼。田涛有一方刻有“天禄琳琅”的藏章,业内人都知晓,只要某本古书上盖有“天禄琳琅”,就说明被田涛收藏过,保真肯定没问题,也说明收藏品味一定很高。因此,在古籍拍卖会上,盖有田涛藏章的古籍往往能比市场价值高出20%至30%!
江北藏书第一人
田涛先生藏有各类古籍六万余册,所收藏的古籍中不乏孤本、善本和珍秘之本。藏书中法学类图书约三万册,宋版书籍约五千册,其中在当今一页宋版值一两黄金的时代,他的一册书就可以换来一部宝马车或一栋别墅,可谓学术界如假包换的“大腕”、“牛人”。
“信吾是斋”是他的藏书斋号,如今的“信吾是斋”已是中国乃至世界都不能小觑的私人图书馆。因为它的藏书主人拥有宋元版书10余部、明版书500余部等等。其中元至正刊本《淡居稿》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是田涛比较得意的一部藏书。 此外,他还藏有中国的明清版画、欧洲铜版画、西方古本羊皮书乃至世界小语种如希伯莱文字、阿拉伯文字图书等藏品;族谱也是田涛的重要收藏。
田涛先生还是世界上公私藏书界中有关法学、法制史图书收藏的“四大专藏”的拥有者之一,收藏量达到2000余种。他的公文契约竟然收藏了6000余件,世界上排第一,国家图书馆都没有这么多。
而有趣的是,他却视这些书籍如生命、似儿女,万万不肯割舍。他早已超越于物质之上,沿着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梦、自己的追求和真理对话,不为职称、不为衔官、更不为钱,法律史、法律文化是他毕生研究的心血。
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校长告诉记者,他和田涛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不是在拍卖行,不是在会场和课堂,也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他的家里。对于一位藏书家而言,能够欢迎一位从未谋面的同行到自己家中做客,那是很不容易的。
何勤华校长说,大约在20余年前,听法史学界的诸多先辈和同行说起田涛关于法史的藏书十分丰富,有数万册之多,尤其是许多在国家图书馆等我国最高级的图书馆中都没有收藏全的书籍,如民国时期朝阳大学的全部讲义等,田涛老师家里都有。因此,很想到他家中去看看。但怕不礼貌,故一直没有直接与田老师联系。
“大概是1998年吧,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期间,在我多年的至交——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朱勇教授的陪同下,我拜访了田老师的家,看了他的藏书,并畅谈研究法制史的经验和体会。半天时间一晃而过,走时还甚恋恋不舍,不仅对他的丰富藏书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的史识也十分敬仰,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何勤华如是回忆。
我国拍卖法第一人
作为国内拍卖法的主要起草人以及拍卖教育专家,田涛参与了我国拍卖法的起草工作,出版了《拍卖法案例指南》等书籍,还曾担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主任。他曾为我国拍卖领域培育了不知凡几的拍卖师,在国内拍卖界可谓桃李满天下,被称为我国拍卖法第一人。
这要缘于他既有丰富的拍卖法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田涛先生曾在法国、美国等国家度过数年时间,凡是拍卖界的从业者,大都知道田涛,很多人也接受过他的培训。
田涛先生还经常投入到拍卖第一线,“挥槌叫拍”。也时常代理拍卖公司的诉讼案件,出庭是常事。据一些拍卖公司的老板称,由田涛担任代理人的案件,法庭往往变成了他的课堂,代理陈词,也成了课堂宣讲,闭庭后,对方的代理律师甚至法官,也向他请教专业问题。
但他却有自己精辟的论调,“不要过于夸大拍卖师的作用,法官能敲槌、拍卖师能敲槌,鞋匠也能敲槌。”
田涛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拍卖公司应该经常总结经验教训,拍卖不像业内人所说的:‘小槌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我在这敲,就得给我钱。’不是的,拍卖行业对于法律的理解过分地利益化,尤其是我们很多既是拍卖师又兼总经理的同仁们,对成交和法律后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点儿欠缺。”
田野调查第一人
田涛先生在古典契约方面的研究无人能敌,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卷本《田藏契约》以及他从田野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契纸造就了他在契约方面无可争辩的地位。他撰写出版的《中华传世法典之大清律例》、《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下卷)》、《龙筋凤髓判》、《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1906-1910》、《清朝条约全集》,部部都称得上是货真价实的作品,能经得住历史、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田涛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这一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
据田涛生前讲,他毕生要完成三项民间档案的田野调查,即黄岩民间诉讼档案调查(2005年已经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徽州民间档案调查(即将出版)、山西民间档案调查。最后一项的资金还在筹备之中,这也成了田先生的未竟事业。
北大出版社副总编辑蒋浩回忆,田涛曾经组织、带领研究生去安徽农村搞田野调研,收集仍然保存在农村村民日常法律生活中的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工作极其敬业,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是全天候的工作,而且吃、住等都非常简陋。他们白天访谈农民,收集各种文献材料,晚上打地铺睡在农民的破房子中,经常早上起来身上被虫子咬满了红斑。但田涛一点也不在乎,仍然热情万分地坚持工作,让学生们深为感动。
田涛的人格魅力
田涛生前有很多生活的片段,无时不显示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天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他的幽默可以传染,能让人跟着他咧嘴笑,他讲起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经历:三个人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放羊整日不见人烟,除了母羊以外,几个月见不到雌性的人与动物;冬天时,每天在赶羊的路上背着羊尿泡做成的水壶饮水的故事,也能让人噙着眼泪忍俊不禁。
田涛在讲座时,不会一直坐在讲台上,而是会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中间,讲到兴奋之处,还会坐到学生中间的课桌上,营造出一种非常生动、充分乐趣的氛围,给了学生与他对面互动的众多机会。他的讲座,每次都是听者如潮,轰动一时。
学生季乐说,老师身材魁梧、较胖,上课又特专注,讲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有时讲到高兴处便会向听众申请脱外套、脱毛衣,最后就剩一件衬衫,他会风趣地来一句:“就脱到这了,鼓再多的掌也不脱了。”于是底下响起更多的掌声、笑声。
田涛学生中罕有女弟子,是因为他觉得和男弟子在一起更随意,只要有话题,他即使穿着背心短裤、光着脚丫也能讲课。据悉,田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经常就在饭堂甚至澡堂里完成。
何勤华校长眼中的田涛为人热情,真诚,非常谦虚。比如,有一件小事,印象很深。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明代判例集《龙筋凤髓判》一书的点校本,是田涛老师和郭成伟老师做的。有一次我问田老师,此书是你负责点校的,但为什么经过你们点校之后,我们还是看不懂呢?他很爽快地承认,此书的点校没有做好,是个“次品”,原因是当时他太忙,精力投入不够。他深感遗憾地说,他一辈子做了一件不扎实、浮夸的事,就是这本书没有点校好。
君子之坦荡,尽在此言中矣。
说到田涛先生的性格,好朋友石铭评价,随和是没有任何讲究的随和,倔强是几乎不通情理的倔强。
石铭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一次,我陪他去外地搞调查。为了表达对先生的尊重,负责接待的企业在吃饭时请了当地的几位官员和企业家作陪,酒席中还上当地的野味——穿山甲。菜端上来后,先生即表示,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他不吃。在座的那几位官员和企业老总劝了几句,先生也不为所动。先生不吃,我也不好再吃。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看着那帮人的吃相,先生突然来了气,说:‘你们都不要对外说是我田某人的朋友,你们都是混账王八蛋!’搞得所有的人均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后来,类似的事情,又发生过几次。熟悉的人都知道田涛是具有平民情怀的人,坚持人人平等之原则,对什么贵宾区、VIP、特殊服务甚至最低消费等,统统予以排斥。
田涛先生是一个体制外的游学者,自由职业者,边缘的思想者,他表面上粗犷内心却极其细密。他曾自嘲是个体户、豪•姆雷斯教授(Prof. Homeless,无家可归)、一只会飞翔的猪,他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人事编制,不与体制内争权夺势,仅凭自己实力周游世界讲课。
未曾想,他生命中的最后驿站为他四处飘泊的一生做了真实的注脚。他短暂的人生,迸发出的能量,炫目而精彩,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失去光芒,正在缓缓地释放,延续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