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32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他们眼中的陈原

发布时间:2010-10-25 09:47:1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早在1972年,我便有幸与陈原先生相识。那年6月,陈原先生被任命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其时,商务被遣散到文化部咸宁干校劳动的人员开始分批回来了。我与他逐渐成了“忘年交”。

    那正是“文革”中期,处于一个众所周知的书荒年代。商务先前出版的大小词典都停印不出了,小学生上学连一本字典也买不到。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并亲自过问,商务在那一年春天修订出版了停印停发六年之久的《新华字典》,以解中小学生用字典之急。尔后,总理又批示,编一部更丰富的词典。就这样,“文革”前还没来得及正式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便得以由语言所和商务加紧修订出版。陈原先生也从此与辞书打上了交道,并经历了不少风浪。他领着大家紧张工作,词典终于在1973年5月出版。那时叫“试用本”(“文革”出版过它的“征求意见本”),显示出语言所和商务编辑出版辞书的谨慎和认真。虽是明着说它是试用,是供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时使用的,但这也很快便招惹了大是非,掀起了轩然大波。1974年3月起,姚文元借“燎原煤矿评论组”为词典提意见为由头,在文化界发动了一场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大批判运动,说它有尊孔倾向,干扰了批林批孔大方向,是封资修大杂烩,是修正主义路线回潮、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反动思潮等等。一时帽子乱飞、棍子乱打。陈原先生便处在这风口浪尖上,大礼堂里铺天盖地挂满了批评他的大字报,有人甚至将大字报糊在他办公室的门上、走廊边,他承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但他不为这些宵小的嚣张所吓倒,泰然处之,保持着冷静和倔强。大批判没有阻止住他,他关于划清词典工作八大是非界限的著名论点正是在这个大搞阶级斗争、大批《现代汉语词典》的年月里孕育而生的。上头要把《现代汉语词典》成书毁成纸浆,他让商务的同志把几万册词典巧妙地入库封存起来。“四人帮”倒台不久,这些词典又逢时出库发行了,应了急需。这又足以显示他的睿智和远见。

    ——杨德炎

    

    陈原是语言专家,他擅写语言知识小品,许多读者是从文字认识他的。

    陈原先生来港讲学时,已是耄耋之龄的人了,但精神矍铄,步履轻快,笑声爽朗,生理状况及心理状态都是健旺的,一点看不到老人征状。我对他说,上海的苏局仙活过一百岁,他一定可以超越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生命在于质,不在于量。

    陈原先生也是我所见的、少有的中国知名文化人最开朗和大度的人,另一位则是书法家、画家黄苗子先生。我不知道陈原先生的豁达心态是否源于他的幽默感。他的幽默感是林语堂式的、也不尽是林语堂式的,前者是带有英国绅士的味儿,典雅而不显露,谑而不虐。但他却少了一份英国人的迂,多了一份明快。与他在一起,是一桩赏心乐事,他语带相关的幽默,往往要过一趟大脑、稍加琢磨才能领略个中的妙谛。他的幽默带来欢愉的笑声,意趣是绵长的,余音袅袅。

    陈原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读书》杂志开了一个专栏,名叫《在语词的密林里》,简约、精彩、谐趣,加上渊博的语文知识,可读性极高,很是叫座。后来他把专栏文章编成书,北京读书界几乎人手一册。

    ——彦火

    

    陈原同志在出版工作中对人对己要求都很严格,但大家并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乐意接近他。因为他是性情中人,至情至性,无所拘束,他的随和、圆通,他和人交往时的妙语连珠,对人们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休息时,他会带着笔记本电脑踱到我的办公室,要我提一个日文单词,然后挥动键盘,打出一句有趣的话。有时年轻职工们也会围着他,听他谈天说地,嬉笑一阵。然而,我最感动、最难忘的还是我所经历的、目见耳闻的如下情境。

    在1988年以前,陈原同志从来不到北戴河去休假,但在这一年八月中旬,他却与夫人余荻同商务职工一起到那里度假。余荻同志有心脏病,这次出游,似乎是陈原同志特地带她到避暑胜地散散心的。他谈兴很浓,常常用幽默的话语谈些逸闻趣事,让夫人同大家一样开心。

    最动情的一幕是海滨嬉戏,陈原同志童心未泯,穿着游泳裤,但同夫人一样不下水,只是拿着照相机,在沙滩上为海里嬉闹的职工们照相,镜头对着这边可还没有按下快门,那边的职工就叫嚷着要他快来照,弄得他应接不暇,大家笑成一片……

    ——胡企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