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的母亲.....风云日月八千里(1)深切缅怀慈母
发布时间:2015-08-14 11:26:25
发布人:
天府霞影
献给我的母亲
风云日月八千里(1)
(为纪念9.18事变84周年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整理)
闯关东后人家族的真实故事
前言
一位母亲的故事,一个闯关东家族的故事,一个与中华民族和祖国血乳相融生死与共的故事,一个在这片多灾多难土地上,万千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存在过经历过的共同的故事。
它由我的叙事将那段不能遗忘的历史展开,呈现于读者面前。
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前辈和我们这一代人,跋涉过的荆棘丛生艰难险阻的道路,欢笑伴着泪水,荣誉与屈辱转换,甜蜜交织苦涩,人性与兽性并存,文明与野蛮共生的特殊年代。
那多被有意无意淡忘了的朴实苦涩惊心动魄丰富多彩的人生。一个不堪回首却很值得回味,不愿它再现却又绝不能遗忘的历史。
祝愿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在走过深重的苦难与屈辱之后,从此走向康庄与光明。祝福中华民族的每个家庭和全体人民,都能够世世平安代代幸福。
一位生育了六个孩子的母亲,一位朴实平凡的女性。她热爱饱经创伤的祖国,他热爱受尽磨难的中国人民。她一生只替别人着想,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她所要求的仅仅是人生存的最低需求。她以高尚真挚的情怀,把一生默默地奉献给祖国、人民和亲人。纵把中华大辞典中,全部颂扬女性和母亲的词汇,用来赞美这位母亲,也绝不会为过。
她就是和于浣非共同养育了六个孩子的,同风雨共患难二十年整的善良的妻子李相云。
一、天作之合。
于浣非(原名于濯清、亦名于宇飞。笔名甚多)出生在一个没有文化的贫苦劳动人民家庭。他父亲十二岁那年,随同他的爷爷,从河北顺天府农村出去闯关东,历尽无数生死关口,饱尝流落饥寒之苦,最终在松花江边安顿下了一无所有的家。
他父亲(于学庆)12岁拜师学艺,一生以编柳条包为业。于浣非的母亲随祖辈从山东闯关东到松花江边,她没有自已的名字。于浣非的母亲与他父亲结婚时只有十七岁,十八岁那年就生了长子于浣非,下面还有两男五女。
于学庆人穷志不穷,为改变贫穷,他决心要让儿女读上书,成为有文化知识,对国家有用的人。他靠借债供于浣非读完小学。小学毕业,于浣非便开始了他勤工俭学之路,成为小学教师。半工半读完成了初高中学业。
就在他读中学时,父母为他包办了一门童子亲,女人年龄比他大几岁。妻子没文化脾气坏不孝敬父母,不久就离婚。
之后于浣非考入哈尔滨医专。在读书期间,他开始文学创作并学习绘画。毕业后回滨县开了一家医院开始行医,同时进入文学创作的活跃期。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吸引于浣非成为先生的信徒,而加入了国民党。孙中山去世他公开发出继承孙中山先生意志的誓言。他此后一生履行着这一誓言。
于浣非自幼勤奋好学,在行医的同时,也爱好文学艺术。诗文、绘画、小说、剧本都广泛涉猎。他与友人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艺社团,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与李相云认识之前,在滨县己成为有影响的新潮人物。
李相云的祖辈也是从山东闯关东到松花江边定居的。她家比于浣非的家富裕一些,但是她的父母也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希望让女儿学点文化,送她读了两年私塾,又送她去官学读完初小。李相云能颂读不少唐诗宋词,且相貌漂亮勤劳善良很会操持家务。
于浣非和李相云相识后彼此情投意和,二十三岁的李相云就嫁给比她年长八岁的于浣非。郎才女貌,一对新婚夫妇堪称天作之合。
婚后他们前往哈尔滨寻求发展。于浣非在哈尔滨与友人创建文学团体,发行文学刊物,成为<哈尔滨晨光报>的主要策划者与撰稿人。发表了大量唤醒民众,开通民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作品,旗帜鲜明反对军阀卖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他与赵惜梦、陈凝秋、张末元等组建了黑龙江省文坛上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春潮社”,在《哈尔滨晨光》报上出刊《文学》、《文艺》两个周刊。与孔罗荪、陈纪滢等创办文学社团"蓓蕾社"。在《国际协报》出版《蓓蕾》周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为黑龙江新文学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他被伍百祥聘为同记商场、同记工场和大罗新百货商场的医药部主任兼广告部主任,成为伍百祥的助手和朋友。他的家就安在同记工场后面的一个院子里。
到哈尔滨后,李相云也着手创业,自产自营雪花膏一类的化妆品和卫生用品,以后又主持经营白宫饭店。
婚后几年间,他们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连续生育了三男一女。
从此,李相云把全部心血和情感倾注在丈夫和儿女身上,做好妻子好母亲,直到耗尽一生。
二、铁蹄之下,不甘沦亡,投入反满抗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激起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抗日组织、抗日军队风起云涌。当时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于浣非,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满抗日运动中。用他那一支笔,写了许多鼓动中国军民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文章、诗歌、剧本。又联络爱国友人志士,发起哈尔滨商界罢市抵制日货,募捐筹款,用以购买医药和军用品支援马占山江桥抗战和李杜等哈尔滨保卫战。在哈尔滨产生了较强烈地影响。
李相云默默地支持丈夫的爱国活动,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养儿育女的责任。她主持经营的白宫饭店成为哈尔滨抗日组织的联络站,也成为掩护地下共产党人的居所。
三,遭日本鬼子抓捕,被抗日组织救出安排入关。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4年6月之前,于浣非在哈尔滨与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通力合作坚持救亡反满抗日。
为此,1934年6月某一天,遭到日本宪兵队的拘捕,家里也遭受了鬼子兵的搜查。于浣非被捕后,中共地下党和抗日组织立即组织营救,通过内线(打入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次日就将于浣非保释出来。当天晚上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日爱国人士安排下,带着三个儿子和他的母亲匆忙乘火车离开哈尔滨。途中在时任教员的张末元夫妇家住了几日,然后再换乘火车去北平。到北平是赵惜梦找了两辆汽车去前门火车站接的他们。
为躲避日本宪兵的追查,李相云带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躲到亲戚家。几天后,于浣非的二弟三弟把李相云和女儿并于浣非的小妹,紧急送上去北平的火车。
到北平后,她们却不知于浣非的地址,于是去报社登报,刚巧报馆工作人员认识于浣非和赵惜梦,于是写下赵惜梦家地址,一家人终于在北平又团聚了。
刚把家人安顿下来,于浣非和赵惜梦就匆匆离开北平去武汉开展新的工作(筹办<大光报>)。
此后,以"于宇飞"笔名发表了著名剧本《土龙山》。
四,于浣非的弟妹及其家族。
于浣非的三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时,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后来又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血战之后,被逼退到苏联的西伯利亚。以后被派往莫斯科学习。于浣非的小妹到武汉后,中学还没毕业,也加入共产党随同李贞奔赴延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都成为新中国的高级干部。
于浣非的大妹夫车献之、四妹夫孙中元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老妹夫段德彰是从江西长征到陕北的红军,一九五五年第一批授衔的将军。二妹夫王寒生在二十年代与赵尚志一起受命帮助国民党建立吉林省党部,后为国民政府的参政员,去台后脱离政界,创立轩辕教。
五、一家老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前,于毅夫等人发起成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于浣非积极响应并成为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骨干。他的家人和他妹妹及家人,都加入东北救亡总会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东北救亡总会成立大会会旗上签名的二百多位抗日志士中,有七位是于浣非的亲人。他们是于浣非及长子于大明,大妹于汝州和丈夫车献之及其长子车世光,二妹于淖汶及其女儿毛毛。
东北沦陷后,日寇虎视华北,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让全国人民大失所望,要求政府抗击日寇,收复失地,光复东北的呼声传遍全国。为了宣传抗日唤起民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于浣非和赵惜梦在武汉办了<大光报>。办报经费主要由张学良提供。赵惜梦任报社社长,于浣非担任经理兼广告编辑和撰稿人。
刘利锋(音)是二十年代于浣非在哈尔滨支助的孤儿,后来成为朋友。1935年于浣非从北平南下武汉,而刘利锋西行去了延安。1937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从北平去延安的刘利锋被派到武汉担任<新华日报>的党代表。<新华日报>印刷厂离于浣非的家仅几十步之遥。刘利锋就暂住在于浣非的家。稍后,刘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来到汉口,仍住在于浣非家里,她与李相云成为好朋友。
于浣非把主要精力都投到<大光报>,采编写作还得拉广告,他常到上海、山东、西安等地公务,留家时间很少。西安事变前,为筹集经费,他还专程去西安,在返回武汉的两三天后,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无经费来源<大光报>被迫停刊。
为了生计,于浣非到武汉海关搞检役工作。在哈尔滨时肖军肖红己与于浣非及家人熟识。此时肖军和肖红从上海乘船来到武汉,在船上巧遇任检役官的于浣非,经于浣非介绍认识了文学界的友人蒋锡周,才得以让二肖在武汉有了居所。
于浣非常年在外面干什么,用什么笔名,发表了哪些作品,很少告诉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儿子对他的了解,许多情况都是亲朋好友转告才知道的。这段时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开始以佚名发表诗歌,散文和抗日剧作。他的诗<我在中国生,我在中国长>被谱曲传唱,收入<爱国诗集>。有的被书局收编进<东北作家文集>。
当时由中共党人发起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浣非也以东北作家身份列入发起人名单之中。
于浣非在北平到汉口的初期那段时期,以亲历见闻,用他一贯朴实的东北语言,写出了抗日街头剧<鞭子>。为了推出这个活报剧,他邀约一批东北流亡爱国青年排演这出小剧,还亲自扮演那个用鞭子逼女儿卖唱的老头。
该剧试演后不久,有几位热心戏剧文化的抗日人士(都远比于浣非年轻),去到汉口于浣非的家,要求读读剧本,于浣非将手稿交与来人,他们读后即表示索要,经同意将手稿带走。此剧一经推出,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日街头剧。
于浣非历来低调,不计较个人名利,从此不再提及此事。几十年后,被于浣非遗弃的妻子李相云,谈及当年丈夫上街演出<鞭子>剧的情景时,仍抑制不住满怀的激情和自豪。
在武汉期间,于浣非的儿子及外甥参加了抗日儿童演出队,读小学的大儿子还自编自演节目,去医院慰问抗日受伤的将士。于浣非的多才多艺的基因遗传给了他的几个子女,在以后的岁月里,都显现出特定的才华。
李相云晚年常常念叨那些,在抗战时期交往频繁的,或早已失踪或早已成名的,党内党外的抗日爱国志士的名字。把与他们交往和发生的一些轶闻趣事讲给我听,让我对家史有了一个较真切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