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中国行
1930年10月,正是带着宣教的目的,艾伟德这个28岁的英国女子来到中国。
经过简单筹备,她从打工获得的积蓄中购买了一张从伦敦到荷兰的船票。启程那天是10月18日,她带著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放着一本圣经和衣物,另一个是食物和煮饭的酒精炉),还有作女佣赚得的全部积蓄——2英镑9便士。送行的是父母和姐姐葳兰(Violet),她们送她从港口乘船到荷兰海牙。而后她告别亲人,单独乘上了开往俄国的列车。
欧洲人到中国,当时最好的路线是选择坐船到天津,但是费用要比陆路贵两倍。为了省钱,艾伟德选择了铁路。她的旅行路线是:沿铁路东行,穿越东欧,经过西伯利亚后,进入中国,再转中东铁路南下,由大连乘船到天津。
结果呢,这一旅程很不顺利。本来她是计划直达中国东北的,但事与愿违,火车被迫转道莫斯科后,才在辽阔的西伯利亚荒原上旅行。一天夜里,火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这列三等车只载劳改犯到当地,要继续东走,必须自带行李,翻山越岭地步行到下一站,一个叫赤塔(Chita)的地方。
这是西伯利亚旷野中一个荒凉的镇。艾伟德摊过冰雪覆盖的荒漠,抵达赤塔时,发现车站到处是荷枪戒备的军人,还能听到稀疏的枪声。地方官员在检查了她的护照后,不准她上车,她不会俄语,只能打手势,对方用生硬的语言答复说:到中国东北的旅客不能前行,哪儿来哪儿去。——后来她才知晓苏联与日军对峙,中国满洲铁路又在日本控制下,所以苏联的列车无法直达。她被迫留在当地的旅馆里。
在旅馆里,一个懂英语的妇女,在仔细看过她的护照后,为她解了迷。她指着护照的工作栏说:问题出在这里。原来“宣教士(missionary)”被误写成“机械师(machinist)”。由于当时苏联非常需要机械师,所以当地官员就粗暴地把她强行扣留了。
艾伟德恍然大悟。那个妇人警告她要赶快逃走,否则会被强留在西伯利亚。艾伟德双手一摊,面露难色,她说她连一句俄语也不会讲,怎样能离开这寒冷的大西伯利亚呢?那个妇人说会有人帮助她,说:“今晚有人会去敲你的门,你就跟着他走,坐火车到海参威,回头有人会安排。”面对这个神秘妇人,艾伟德她无法判断真伪,只能是半信半疑。之前,她遇过一事,一名地方官员在为她办交涉时,突然欲奸污她。因此,苏联留给她的印象很恶劣。
当晚,果真有个男人来接她,她就跟着他,上了火车。经过长时间行驶,火车抵达苏联的最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一个美丽的小城。下车后已是黑夜,旅资已经所剩无几。她结识了车站附近一名妇女,央求她找人乘夜带她去码头。对方帮助了她。她终于登上一艘停泊在港湾里的日本商船,船长被其精神所感动,答应免费载她去日本神户。几天后,她又乘船辗转到达中国天津。
等艾伟德弃船踏上中国大陆后,已身无分文。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坚持要她上车,她准备将自己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巾拿来抵账。当洋车停泊在一个大门前时,她看到一个英文牌子,上有“天津宣教中心”的字样时,她异常惊喜 ,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从伦敦到中国,超过1万公里,一趟多么艰辛的行程呵。她终于完成了。
创建八福客栈
艾伟德在天津休整小住了几个月。其间,靠着宣教中心,她找到了内地会差会办事处。她熟悉了有关阳城的情况,知晓从天津到那里,少说也有1700里啊,还有翻越高峻的太行山脉。1931年春,一个路姓的基督徒商人要去山西晋城,答应带艾伟德前去。于是,她们先乘火车穿越华北平原后,又换乘长途汽车抵达豫西北重镇焦作,而后开始北上太行山。汽车在崎岖狭窄的山间小路颠簸数小时之后,终于穿越太行天险,行进于山洼之中。艾伟德到达晋城后,暂住于内地会宣教站,对于她这等于找到了组织。
在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接待了她,她就是司米德夫人。司米德夫人的丈夫曾经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宣教士司米德,年轻时号称“剑桥七子”之一,后长期在晋东南泽、潞两地传教,且很会经商。这剑桥七子中,有三人在山西。可惜因为先她去世,其夫人也就成了寡妇。她曾多次向英国总教会申请,要求派人来阳城接替珍妮,终于遂了愿。
对于远道而来的艾伟德,她非常欢迎,向她介绍山西及本地情况,指出注意事项,她告诫她,西式的装束在此已不适宜,遂帮她预备了高领的中国旗袍和行装。一个月来,艾伟德第一次体尝到了温暖。休息几日之后,艾伟德在同道的引领下,乘坐骡车、抬轿,在山路上行走两天后,终于到达了命运安排的圣地— 阳城。——70年后,泽州到阳城仅仅需半小时。
阳城是座山中小城。教会的条件比艾伟德预想的还要差。教堂租住着一处民房,位于县城东门外的大道上,运货的骡队从这里来来往往。珍妮居住在教堂南面的一个大院里,大院座东朝西,占地百余平方米,里面还雇有一个当地厨子老杨。让她吃惊的是,房子不算小,里面堆着成堆的脏物,工人们正在清扫修建,仅有一个房间比较整洁。
73岁的珍妮在中国居住了已经50年,从风华正茂已到风烛残年。但她的口音仍带有浓重的苏格兰味,有时候搀杂的中国土语,让人觉出她在中国久居的印记。由于长期独处,她的性情有些怪癖。但见到她时,目光里射出兴奋的光芒,她拉着新人介绍说,这是新租下的房子,当地人说这里“闹过鬼”,没人敢住,所以租金特别低廉,每年仅1英镑。她们相视一笑。对于这两个西方信徒,闹鬼有些滑稽,她们不信那个。
面对这样一个落脚地,艾伟德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但经历漫长的旅行后,也顿觉轻松下来。对于做过女佣的她,整理清洁是看家本领。她立刻投入了建设家园的劳动之中,几天后,全部房间已经整理得一尘不染了。
在阳城,她或者与珍妮办了两件事。一是协作珍妮,借闲置的院落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骡夫住宿,叫“八福客栈”。二是在1936年,艾伟德加入中国籍。这在西方传教士里是第一人。
面对空旷的院落,珍妮早有想法,她向她透露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借这个闲置的院落开一间客栈,接待骡夫住宿,厨子老杨正好可以给他们供应饮食。这样做,既可以向当地人传福音,还能筹措传教经费。艾伟德连连称好,说正好可以把福音传播到四方,而后珍妮透露,准备将客栈取名八福客栈。“八福”? 艾伟德明白其用意,八福与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有关,原文有“八福”训导。这就是后来轰动西方的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
当年阳城教堂旧址
当年阳城教堂旧址
客栈办起来了,让她们发愁的是无人住宿,生意惨淡。——她们分析中西方还存在巨大的文化隔膜,当地人对她们这些外来者不理解甚至仇视,这种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当面就喊她们“洋鬼子”,怎么肯来与她们交往呢。怎么办呢?珍妮想出一个办法:让年轻的艾伟德站在门口,看到经过的骡队,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来。
艾伟德勉为其难去做了,但能否胜任她也没有信心。起初她是好话说尽,加上语言不通,累得口干舌燥,但收效甚微。骡夫们嘲笑着路边的她,吐着秽语,摔着鞭子扬长而去。这颇让她感到难堪。渐渐的,偶尔也有骡夫下车来看,当看到客店整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时,就动心了。
当偶有人住宿后,她们竭诚招待,年老的珍妮也是出出进进,忙上忙下;艾伟德则是里外关照,试着与他们学习本地方言。她们想出的一个办法是——晚上给旅客讲圣经故事听。骡夫们也不关心细节,只是将其当成开心有趣的神话故事。就这样,随着天长日久,客栈人气愈来愈旺,生意愈来愈好。过了一段,客栈常常爆满了,连骡棚里也是骡子满员。
然而,此事出现就出现了,后来反而习以为常。这就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奥妙不得而知。过了一段,住宿的这些山野骡夫起了变化,他们不再吸食烟酒、高声喧哗,不再说脏话,哼唱黄色小调,而是学唱西方圣歌。文明的氛围弥漫于这座山地小城之中。
就这样,后来国际上颇为有名的“八福客栈”在阳城出现了。艾伟德用此来收留孤儿,救护伤员。1958年,那部好莱坞影片就以此为片名。稍有区别的是,《八福客栈》改为《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国际上颇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