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独立女传教士格蕾蒂斯·艾伟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17879774
本馆由[ Phoebe ]创建于2021年04月20日

反抗日军

发布时间:2021-04-20 10:35:59      发布人: Phoebe

艾伟德来到阳城一年多后,即1932年11月某日,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就是珍妮·劳生的死亡。具体细节不详,我看到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是“使气外出,意外受伤死亡”;二是传教时,从楼梯上失足,三天后不治而亡。总之,珍妮·劳生都是死于意外。这样,29岁的艾伟德成为八福客栈的新掌门。老杨仍在她身边服务。她的管理水平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中国话也基本能够运用了。这时,泽州的司米德夫人看到艾伟德的孤独,差派一名中国助手自带工资前来帮忙。

由于艾伟德的勤勉和得人心,她影响力在增大。有一天,连县长都光临八福客栈了——这位县长叫什么呢?不得而知,只知他打算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解放妇女的缠脚),他准备委托她做一件事——代表政府挨户宣传检查,以正风气。艾伟德经过考虑,答应替政府做事。而后,她以官使身份,周游各村镇间,帮助妇女放脚,借机传播西方文化。县长还发给她薪水,提供出行用的骡子,并派两名卫兵保护。

这样一宣传,阳城一带都知晓来了个矮个子的英国女人。后来,就连附近的典狱官都来找她。原来是监狱突发暴动,形势极为紧张,双方僵持不下。狱方想出一招,请她以精神领袖的身份,来平息对峙。艾伟德就以“人道身份”请出暴动领袖,要求他交出武器,并保证不再加罪。这样,监狱骚乱就平息了。

艾伟德还乐衷于收养孤儿,从事慈善事业。最早一次,她在阳城街上走路时,看见路边有个妇人,要出卖一个病弱的小女孩,标价两个银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艾伟德把身上仅有的九角钱掏给了妇人,而后领着那瘦弱的女孩回到了八福客栈。此后小女孩被称作“九毛”,学名叫“美恩”——九毛钱就能买一个女孩,今天你不可想象,这里面隐藏着多么巨大的人性灾难呵!

美恩就逐渐成为艾伟德的助手。在美恩建议下,艾伟德又收留了一个8岁男孩,特起名“少少”。接着,她收养了第三个孤儿,为之取名“宝宝”。收养的第四个女孩是8岁的“兰香”。而后,她收留的儿童、难民愈来愈多。后来,她计划建立一个饥民收容站。

1938年春,中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战争也从华北平原蔓延到了僻远的山区阳城。不幸的是,一天下午,两架日机轰炸了县城,投弹24枚,其中一颗炸弹竟然炸中了城边的八福客栈。正在房间中祈祷和平的艾伟德被压在瓦砾堆下,一下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等她被救出时,仅仅受了点轻伤,其他人则安然无恙。——这日本飞机如果有制导炸弹,大概不会轻易轰炸大英帝国的宣教站吧?

随后有信息传来,日军马上就要占领阳城了。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为了避开战火,艾伟德带着几位孤儿和几名基督徒,转移到了到山区的北柴庄。她利用一孔窑洞,及仅有的几样急救药品,建立了一个临时“医院”,连续不断地救治军民中的伤患者。等到日军离去,她和难民们才又回到小城。

艾伟德的这种西方救助精神深深感染了当地的官民。在场的中国人对她及属下有了更深的理解,连县长也用宴席款待这位35岁的英国女士。他请她坐在首位,并当着同席的人,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儒家的教导存在我头脑里;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伟德的心里。我要作一个基督徒。”艾伟德马上恭喜他。

1939年2月,艾伟德听说日军主力已经暂时撤离泽州,回到大城市过冬去了。她专程跋涉到泽州去看望内地会的同工们。此时,司米德夫人已经离世,戴维斯(David & Jean Davis)夫妇负责宣教站工作。身处战乱时期,他们得以相见,相互间欢喜异常。但一件突发事件却使她蒙上了阴影。

一天夜里,几名醉酒的留守日本兵,闯进宣教站,在那里狂喊乱叫撒酒疯。艾伟德去交涉时,不想头部被一日兵用枪托重重击中,当场就昏倒在地。半天后才醒来。——这是日军对她的第二次伤害。

不久,戴维斯送两位年长的宣教士走了,他们要从烟台坐船回英国,这样艾伟德就暂时代为看守宣教站。几天后,卫立煌将军的国军进城希望借住,艾伟德以“中立”为由拒绝。当时,教会的政策是严守中立。前来拜访的是一名情报军官,叫林南(译名)。这位上校谈吐文雅有礼,给艾伟德留下了良好印象——大概这就是后来影视所演绎的一段恋晴吧?他们在一起谈论善恶,林南指出日军是恶的象征,而中国的抵抗是“义战”,劝她助善拒恶。艾伟德也受到触动,饶有兴趣地同他谈论,两人还多次在泽州城的街道上高谈阔论。

还有一个人让她改变了中立立场,这就是欧洲人雷将军(General Ley)。她在深入山地时遇到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领袖,让她惊讶的是,雷将军原是天主教神甫,而却持枪成为抗日英雄。——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雷将军就是比利时人雷鸣远Vincent Lebbe (1877~1940),天主教传教士,1901年来华,曾创办《益世报》,1928年,雷鸣远加入中国籍,1933年热河发生长城抗战,他带领教徒前去抢救伤兵,抗战爆发后,雷鸣远极力主张抗日,率领教友六百余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队,在太行山和中条山一带抢救伤兵,救济难民,教育失学儿童。雷将军的经历让她受到了触动——他能这样,我为何不能呢?

暂住泽州期间,艾伟德接受了美国《时代》(Time)杂志记者的访问。《时代》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有宗教背景,他支持同情中国政府的抗日行动。放下戒律的艾伟德用英语回答说:宣教团体是中立的,但她憎恨日军暴行。除了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外,她还把所知的日军情报秘密传递给国军,她说她是中国人,虽然鼻子高,但心是中国人的,不能无视日军暴行。——这些经历,在过去的地方史料里你很难看到。这个大胆的举动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成就了她的辉煌。

本来,在泽州看守阶段,她的一个任务是救助战争难民和孤儿。她们收容有200余名孤儿,1000余名难民。之前的1940年初,出于安全考虑,她派她的临时助理晋本光(),率领100余名孤儿转移到了西安,那里有她们的救助站。剩下的近100名孤儿,艾伟德建议将他们迁往阳城山区。回来的戴维斯表示同意。此时,艾维德本打算暂留泽州,继续照顾宣教站的难民。

但一个不好的消息让她改变了主意。正在进行春季“扫荡”的日军再次迫近泽州,路程仅有一天。情报员手里拿的一张告示让她震惊,上面用汉文、英语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赏金100美元

艾伟德知道她及宣教站已处在日军的重点打击范围之内,不禁有些紧张。在权衡一番利弊后,艾伟德当天就带100名孤儿逃往了阳城。在路上,遭到日军飞机的低空扫射,她觉得肩头上被猛击一拳,摔下马来,后来发现是受了枪伤。她作了简易包扎后,逃回阳城。她与属下简单分析了敌情,感到形势万分严峻。面对日军的逼迫这样残酷的现实,艾伟德深感她本人无法在晋东南立足,只能远走陕西关中,那里有她们的基地;回头,她又舍不得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危急时刻,她不得不做出决策:带领这些孤儿出阳城,出晋东南,于是就有了那场举世瞩目的大迁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