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南:济南第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本土资本家

上世纪50年代初,苗海南(右一)参加省人民代表大会时的情景。

上世纪50年代初,苗海南(左一)下乡支援农村抗旱。

年轻时的苗星垣

年轻时的苗海南
哥哥铺就苗氏家族的发展之路
每个人的命运都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个家庭的回忆都折射着历史的足迹。然而,有些人,有些家庭,却能在历史的册页中,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笔的记录,甚至能起到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深刻作用。苗海南,这个许多人熟知的名字,就是近代济南百年开埠史上实业救国的第一代开拓者。他开创了济南成丰面粉厂、成通纱厂,解放后出任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曾是毛主席生日宴的座上宾……
近日,在山东大学南校区一栋新建宿舍楼里,记者采访了苗海南的长子、山东大学教授苗永尧先生,听他讲述苗海南先生走过的不寻常的人生之路。
苗海南(1904-1966),出生于桓台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能干而善良的母亲带着兄弟姐妹6人艰难度日。在后辈的眼中,伯父苗星垣在家族中更加德高望重,是他奠定了苗氏家族的基础。苗永尧回忆说,1910年,十几岁的伯父苗星垣跟着一个叔伯兄弟漂泊到济南,在老乡开的粮站当学徒工。旧社会学徒几乎是苦水里泡大,早晨要早起,白天辛苦干活,晚上要给老板端茶捶背倒洗脚水。伯父不仅能吃苦,而且喜欢学习,夜里别人睡觉了,他自学珠算,自此养成一辈子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习惯。两年后,苗星垣再到历城粮站做事,因为办事认真,品行可靠,颇受掌柜的器重和信任,常被派去买粮跑腿,还练就一把准的绝活,不管是粮食还是棉花,只要伸手一抓,就能知道里面有多少“水分”。3年后,又来到与自家世代相交的老乡王冠东开的泰华粮店,被聘为副经理。1919年,王冠东、张仲磐、苗星垣3人联合创办同聚长粮站。这时的“同聚长”,已经是济南比较大的建筑和商行,经营者诚信买卖,不欺不诈,来自东北、天津的大豆玉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在今天的济南,位于火车站北邻的一条马路叫成丰街,它的名字就来源于苗家创办的成丰面粉厂。1921年,苗杏村、苗星垣兄弟联合他人在津浦铁路站北购买地皮,修建厂房,开始筹建成丰面粉厂。苗杏村任董事长,苗星垣任总经理。1922年8月,成丰面粉厂正式投产,日产面粉2000包,当年结算即获得纯利7.5万元。苗氏集团深知小规模的企业在竞争危机中是难以立足的,于是将利润的大部分转作投资,扩大再生产,增添机器,次年日产能力便达到了5200包。到1930年,成丰面粉厂经过不断扩建,共有钢磨25部,工人600多人,日产能力达到8000余包,成为济南当时设备最多、产量最高的面粉厂。1932年,实力渐渐雄厚起来的苗氏兄弟创办起了成通纱厂,之后苗星垣担任了两个厂的董事长。
国难当头 苗海南力擎民族工业的大旗
苗永尧回忆说,伯父苗星垣是一个孝子,上对老母亲特别敬重,下对弟妹非常爱护,尤对弟弟苗海南格外器重和关爱。他先供弟弟在老家读书,后转到济南读高中,再送弟弟到中国当年唯一的纺织专业学院——南通纺织学院学习,1928年送弟弟到英国留学。是哥哥的经济援助和高远眼光,造就了弟弟苗海南发展民族实业的雄才大略。
1929年至1933年,日本为了转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利用邻近中国的有利条件,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在产棉区山东,仅纺织业,日本工厂便占据了大半的生产和原材料市场。此时,苗星垣、苗杏村等50人,以“当斯外侮临头、共维国难、挽回利权”为号召,全力以赴地开始筹办自己的纺织厂。
1933年,济南第一家较大规模的民族资本私营纺织企业——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苗海南出任公司经理兼总工程师。192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皇家第六纺织学院学习纺织的苗海南,在英国学习了大量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并且遍访英国各大纺织中心,为日后回国建厂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济南成通纱厂的建立,无疑给他提供了一片宽广的驰骋天地。
回忆父辈的奋斗历程,晚辈们这样说:“父亲苗海南因为有留学经历,他思想民主,思路开阔,他把西方文化当中很先进的东西,包括经营理念和技术引入到商业文化当中。他深知企业的成败与否在于用人,所以用‘聘贤’之名为产品注册了商标。上任之初,他便用高薪将他在英国的同学和从日本纱厂挖来的25人聘为技术人员,并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伯父(苗星垣)、父亲和苗杏村等兄弟联合起来,把这个成通很快就发展壮大了。你从中可以看,他们这个时候的思想,已经没有农民的影子了。由于懂技术,会经营,成通纱厂很快就如日中天。 而且,他不但如此,他还要发展大西北,不光是停留在济南,在西安又办了面粉厂。”
然而,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大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我们的每一寸土地。1937年冬,济南沦陷,日军以“合办”为名,行掠夺之实,济南成通纱厂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日寇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横征暴敛,苗氏家族重整旗鼓、振兴实业的梦想几乎成为泡影。此时,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的苗海南陷入迷茫之中,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倾诉心情:
徒倚江南路,嗟麟识道穷。三春浑夏日,一雨便秋风。青鸟书难寄,黄粱梦正中。孤云何所托,舒卷任西东。
在迷惘痛苦的心情下,1948年5月间,苗海南去了一趟台湾和香港,两地同样满目疮痍,市场萧条,遑论建厂的投资环境!加上对国家故土的眷恋,终使他从香港返回了上海。这时经友人引荐,结识了中共上海地下党的一位陆同志。正是地下党的指导,使苗海南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决心返济,迎接解放。
新中国带给苗氏集团新的希望
解放后的济南,驻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苗海南被深深感染着。他当即从上海运回价值200万美元的物资和设备,组织力量,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开机生产。成通纱厂是济南解放后投产最早的纱厂。这个时期,苗海南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省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很多帮助。1949年,他一次认购国家胜利折实公债15万份。当他于1950年赴上海时,面对7家新闻单位记者,苗海南感情真诚地说:“中国的革命农民贡献最大,工商业者应向农民学习,多买公债,为国家做点贡献。”当美国侵略者的硝烟在鸭绿江畔燃起,1951年6月,为支援国家抗美援朝,苗海南购买了1架战斗机和10门大炮支援前线。这是国内企业界捐献第一人,由此推动了全省以及全国工商界的捐献活动。
第一次见毛主席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苗海南被请去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把他往人群里推,他挤到主席面前,身边的人向毛主席介绍,主席大声说:“你就是山东的苗海南啊!还这么年轻!”1955年毛主席寿诞之日,苗海南还被邀到中南海去吃寿面。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还曾讲过:“有人说苗海南没有用,我说苗海南是有用的。”一次,苗海南被邀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当讨论私营企业的改造问题时,毛主席讲完话,苗海南深受鼓舞,情绪激动,抢过话筒发言表示:“我经营的厂子走公私合营的道路,也可直接改为国营!”从北京返回济南后,为实践他的诺言,济南成通纱厂于1953年12月就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1954年5月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
教育传家
后辈人才济济
在儿女的记忆中,父亲苗海南是一个既民主又严厉的人。因为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对后辈讲究平等;又因为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淫,使他在后辈的教育中更加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印痕。
记者请苗永尧先生回忆父辈留给自己最深的记忆,今年已79岁高龄的老人思路清晰,清矍的双眸在眼镜片后流溢着自豪平和的目光,缓缓谈起了自己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故事。他说艰难困苦中起家的父辈,特别牢记古人“富不过三代”的警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认定的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育人准则。“不吃苦就不能创业,就干不成任何事。”这是父辈经常教育子女的话,而且贯穿到实践中。苗家当年实行的是大家庭管理,一个开着面粉厂的人家,家里只老母亲有资格吃细粮,孩子是不准吃细粮的,但念书不怕花钱,学费一律实报实销。“我们上大学时,身上套的是粗布黑棉袍,脚上穿的是母亲手工做的布鞋,腰里没有一分零花钱。”
注重实践和亲自动手,是苗氏兄弟对后代进行的最基础教育。每个孩子到一定年龄后,必须进厂当实践生。当年,年幼的苗海南就有超人的动手能力,第一次从老家来到济南时,他看到同聚长粮站挂的钟表不走了,他竟然摘下来鼓捣一番给修好,让人大为称奇。苗星垣后来特别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创新,成丰纱厂都是自做发电机,所有面粉机械皆由自己生产,当时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从没进过校门的苗星垣还亲自动手改造锅炉,使改造后的锅炉一台顶两台用。父辈希望孩子们仍然走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道路。翻开苗家第二代的简历,你会发现,天文数学、物理、纺织机械是他们大学时代的选择方向,而且都卓有成就。其中,苗永淼(苗星垣之子)为留美博士,回国后为西安交大教授,国务院第一批学位委员,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位流体机械专业的博士生;苗永瑞(苗星垣之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天体测量和时间频率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曾获中科院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苗永宽(苗海南之子)为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1977年8月作为中年科学家代表,与方毅、胡乔木、于光远等人一起参加了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还有3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远去的岁月尘封不住民族功臣的历史,苗海南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写就了一部民族工业早期发展的巨著。党和人民给了苗海南极大的信任,他先后被推选和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东省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今日,当自主创新成为振兴国家的口号,对故人的怀念又多了一层现实的意义。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