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孟波:难以忘怀的时代强音【二】

发布时间:2015-07-16 11:26:00      发布人: 紫百合

抗日救亡,唱出民众最强音


       孟波,1916年生,江苏常州人。他的家在江阴码头附近的一条叫浴堂弄的小巷里。父母生有九个孩子,孟波排行老七,因为贫穷,他七岁上小学,第二年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浴堂弄内有家澡堂,洗完澡的工人们高兴时就扯开嗓门唱小曲,有腔有调,十分动听。夏天,工人们三三两两来到河边拉琴唱歌,这时孟波跟着到河边。那优雅的琴声,动听的歌声,引得他也试着吹起笛子和萧,合着他们的调尽情欢唱。
       孟波13岁时,一个不幸消息让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上海。原来在上海打工的三哥因送货不慎掉入了黄浦江,于是,他顶替三哥只身来到“握井誉写堂”当学徒。他经常踏着比他身体还高的送货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在他单调乏味的学徒生活中,店铺里的一架旧风琴为他增添了色彩。晚上,别人走了,看店的他就坐在琴边学奏起来,《苏武牧羊》、《满江红)》、《寒宫秋月》,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在他的指尖下流淌。
就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孟波慢慢成长。而不久,日本军国主义者却把魔爪伸进了中国,在国土沦丧的时刻,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一首首雄壮豪迈的歌声激励并鼓舞着他加入抗日的歌咏活动,从为大众教歌开始,继而自己也写歌作曲,汇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5年,孟波结识了吕骥、冼星海等人,并成为上海歌曲协会、歌曲研究会、业余合唱团的主要成员。当时,上海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仁安坊7号冼星海的家成了这些音乐人聚会的地方。孟波白天在店里干活,晚上常常来到这里,和吕骥、任光、沙梅、麦新、孙师毅、安娥、周鸣、周巍峙等词曲家们探讨当时音乐上的问题。
       这年秋天,孟波开始到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教歌。他的上课很受工人们的欢迎。“孟老师,你为什么不给我们写些歌曲呢? ”女工们的要求被冼星海知道了,便鼓励孟波大胆地创作。
       “登啦乡下日脚苦勿过,拼死拼活总归肚皮饿,元没法子想,跑来寻工做,啥人晓得格能苦,一日要做十几个钟头,做得腰酸骨头痛,眼睛又红又肿,勿敢打磕睡,为啥拿摩温邪气凶……弗曾开口心里难过,叫声诸位兄弟姐妹,我伲
是好人,既没犯啥罪,为啥要叫我伲吃亏……”这是沪西纱厂工人自己编写的歌词,用的是上海方言,控诉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压迫。孟波为这首工人自编的词作了曲。女工们每唱这首歌时,总含着眼泪,歌声一停,就响起高昂的口号声,因为她们感到这首歌唱出了她们的心声。此歌曲很快在上海工人中流行。孟波回忆说,当时是工人们的斗争精神感动了他,他只不过是他们的心声记录者。后来,孟波还创作了《工人读书歌》、《长工歌)》、 《自卫队歌》等歌曲。
1936年,孟波与麦新先后编辑出版了三集当时最有影响的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新音乐丛刊》, 在抗日救亡的大洪流中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刻钢板、印歌纸,组办立信音乐训练班、培训歌咏团骨干。
 

孟波介绍当年编辑《大众歌声》

 

       抗战前夕,东北己沦陷数载,华北也将不保,而当时的蒋介石却发表演说“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妄图扑灭民众要求抗战的怒火。孟波闻讯,怀着满腔悲愤,决定以歌针锋相对——

向前走,别退后,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同胞被屠杀.
土地被抢占,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
祖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
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
        这是孟波和麦新合作创作的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此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之一。1938年我国中山舰遭到日寇轰炸,在舰艇缓缓下沉,即将沉船时,全体官兵英勇就义前高唱的就是《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此歌广有影响,传唱至今,后在《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流亡大学》等电影中被选作为主题歌和插曲。

 

文/马信芳 

转载自2013.5《上海采风》—— 大师剪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