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波:难以忘怀的时代强音【三】
1936年10月19 日晨,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因肺结核在上海病逝,一双敏锐的眼睛永远地合上了,一颗为民族命运牵挂了一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孟波十分悲痛。
孟波回忆说,“我见到过鲁迅,但没打招呼,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当年,孟波住在宝山路上靠近虹口公园的哥哥家里,有事没事经常去公园里玩。当时他不知道,此时的鲁迅先生一家住在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离虹口公园很近。鲁迅和许广平经常去公园散步,也经常去附近的内山书店。1932年春天,孟波去虹口公园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没错,是鲁迅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鲁迅,因之前在报纸上看到过他的照片,所以还是认识的。他跟许广平坐在公园里的一个木条椅子上,两人谈着什么。”时隔多年,孟波对见到鲁迅先生的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鲁迅个子不怎么高,也比较瘦。”
现在留下的另一个深沉的记忆,则是4 年后鲁迅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天。那天,孟波和上海词曲作者协会的成员张庚、陈凝秋、任钧、吕骥、周钢鸣等纷纷来到福履理路冼星海家里“大家一边流泪,一边写挽歌”。
“哀悼鲁迅先生,
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他是新时代的号声,
唤起大众来争生存!”
(钢呜配词、任光曲)
“你的笔尖是枪尖,
刺透了旧中国的脸;
你的声音是晨钟,
唤醒了奴隶们的迷梦。
在民族解放的斗争里,
你不曾退后,
擎着光芒的大旗,
走在新中国的前头!”
(张庚词、吕骥曲)
“天空中颈落了一颗巨星,
黑暗中熄灭了一盏明灯,
伟大的死者啊!
你的名字已经变成后来者的路标!”
(任钧词、星海曲)
孟波说,由于当时时间紧促,考虑到一些刚写的挽歌过于难学难唱,只能弃之不用。最后,大家决定用当时已经耳熟能详的《打回老家去》(任光曲)这首曲子,重新填词(用周钢鸣的词) ,作为鲁迅先生葬礼上的挽歌。挽歌写出后连夜到虹口一个小弄堂的印刷厂印,传单式的歌谱印了两千多张,可葬礼上仍不够用。
孟老在医院当场哼唱起那首曾被万人传唱的《鲁迅先生挽歌》:“哀悼鲁迅先生,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他是新时代的号声……”嗓音虽轻声、颤巍巍,但依然清晰。
跟很多进步青年一样,孟波参加了鲁迅先生葬礼的全过程,还发起组织挽歌队,为敬爱的先生送行。“大量群众自发参与进来,边唱边哭。在泪眼朦胧中,
我们看到一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绸子覆盖在鲁迅先生的棺木上。”他似乎又回到了77年前为鲁迅先生送行的那个日子。
文/马信芳
转载自2013.5《上海采风》—— 大师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