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孟波:难以忘怀的时代强音【七】

发布时间:2015-07-25 16:41:08      发布人: 紫百合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由来和诞生

 

 

                                               文/马信芳

转载自2013.5《上海采风》——大师剪影

      1964年10月2 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东方红》作为歌舞史诗巨作,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 《东方红》成为艺术的经典,音乐的永恒。说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由来和诞生,孟老告诉我,还真与上海文艺界有关。
       那是1964年6月,上海正在举行第五届《上海之春》并演出有3000人参演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访问上海。一下了飞机,陈毅就问孟波:“你们有什么新节目招待国宾?”孟波介绍了正在演出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陈毅说:“那好嘛,就拿这个节目招待。”孟波说:“只是演出场地在文化广场,那里条件很差,座位是用木条钉的长椅子,天气热,观众有一万多人。”陈毅说:“条件差没有关系,观众多,就让外宾看看我们的观众嘛。”
       于是,孟波就着手准备,不仅向演职员作了动员,还布置在场内摆了一些冰块、电风扇,以调节空气和温度。当晚看演出时,出乎意料,外宾反映强烈。演到《扬子江暴风雨》一场时,码头工人背着笨重的麻袋、钢条、铁板、木头箱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外轮上搬运,悲愤地唱出:
            成天流汗,成天流血,
            在血和汗的上头,他们盖起洋房来,
            搬那!搬那……
       悲壮的歌声中,洋人监工用皮鞭抽打着码头工人,工人们和附近群众奋起反抗,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卡瓦瓦等贵宾也鼓起掌来。他说:“中国人民和我们一样,也曾深受殖民主义者的压迫。我们真是受苦受难的兄弟。”陈毅说:“共同遭遇使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成为真诚的朋友。”说罢,两人紧紧握起手来。
        第二天,陈毅对孟波说:“卡瓦瓦副总统等看完演出后非常激动,你们这台节目为我们开展外交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今年10月1日是我国建国15周年,许多国家的重要外宾都要来北京。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文艺节目来招待他们。今天看了你们的大歌舞,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这要比我们印发许多宣传品更高效。当然,有些地方还要改进,是否可以作为国庆招待晚会的演出,必须请周总理来决定,我可以找机会请他审定。"
       7 月中旬,上海市委接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从仰光来电,说他们出访东南亚回京途中,在昆明稍做停留后直飞上海,要观看3000人参演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为此,上海市委专门召开会议,各方面进行了紧急动员。孟波清楚地记得,13 日那天气温特别高。文化广场不仅没有空调,电凤扇也不多,屋顶是铁皮盖的,太阳一晒热气留在场内,简直就像个大蒸笼。他和上海市公安局局长黄赤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商量,如不降温,实在无法演出。于是当即决定从各单位借调200多台电风扇,急运几十吨大块冰块放在前后台,还用消防救火车不断地向屋顶喷水。经过努力,场内温度有所下降,但仍有33度左右。
       演出前10分钟,陈毅副总理陪同周总理来到文化广场。一见面,陈毅对孟波笑着说:“我讲的话兑现了,今天总理亲自来审定,看看这台节目能不能作为国庆招待晚会的演出。”
演出开始,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认真仔细地观看,并边看边问。演出结束后,已经是夜里11点,孟波和艺术指导许平马上赶到文化俱乐部,倾听领导意见和
指示。
       周总理顾不上休息,孟波等一到,就说开了:“我来之前已听陈老总介绍,这台大歌舞不错,外宾看了反映很好,所以今天特地来上海看一看。刚才看了演出,还没有很好地思考,因为我们明天就要回北京,只好先谈一点印象吧。”周总理肯定了这台节目,但直言它的不足之处,“这台节目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气势宏伟。你们选择了不少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歌曲,听起来很亲切。有些场次如‘飞夺泸定桥’等的舞蹈设计得不错。可是你们没有着力写遵义会议,这是很大的缺陷。另外,历史的跨度太长,是否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可以了。建国以后如何写,那又是一篇大文章,得好好研究。”
        周总理和陈副总理还认为,总的来说,这台节目可以作为国庆晚会的基础,但节目中涉及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由谁来拍板,如何进行加工,都需要研究。陈副总理马上提议,“请总理直接领导”。
 
        孟波回忆说,后来经商量后决定,将上海大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的主要编导、演员、指挥等人员调到北京,加上北京和各方面的力量,在原歌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并且定名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3个月后,在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等三千多人的努力下,以满腔热情创作并成功演出了这首革命史诗。
       孟波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诞生,是众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在周总理这位“总导演”的指挥下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可以这样说,《东方红》从歌曲、配乐、朗诵词以及服装、舞美等表演艺术手法的设计和确定,无不渗透着周恩来的智慧和心血,他常常在忙完了一天的国务之后,深夜一两点钟还赶来《东方红》剧组,和编导们一起讨论,大到指导思想,小到具体词曲,他都亲自参与。甚至每一次分场排演,他都会亲自审看。正式公演前预演过8遍,周恩来看了5遍。
       无疑,这部宏篇巨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里,《东方红》中的旋律早已超越了其音乐自身的意义,而被沧桑的岁月和流转的时空沉淀为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动。而对于孟波来说,它是那些炽热的憧憬和纯真的年华谱写成的一页华章——让人喜悦,又令人追思。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