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先生魂归故里 与其父熊庆来共沐故乡阳光
2007年08月05日09:55 云南日报
昨日上午11时许,云南旅法艺术大师熊秉明先生终于魂归故里,他的一半骨灰被亲人带回生前日夜思念的故乡,并被安放在昆明玉案山公墓。从此,熊先生将长眠在松柏丛中,并与他的父亲熊庆来先生和母亲姜菊缘女士及兄长熊秉信共沐阳光、共享沃土。有亲人的陪护,有昆明的蓝天、白云、青山和绿水做伴,熊先生将不会寂寞。
先生安葬玉案山
熊先生的墓位于玉案山的最高点,墓碑及墓穴均由灰白色的大理石制成,显得厚重、朴素、宁静。中国著名画家、熊先生生前挚友吴冠中题写了“熊秉明先生之墓1922-2002”,先生遗孀陆丙安女士题写了熊先生生平。墓碑上的熊老微笑地看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以及远近起伏的群山,目光是那样深邃;22个由鲜花扎成的花圈环绕在墓的周围,白色的玫瑰、百合、风信子和白黄两色的菊花在徐徐清风中散发着芬芳,寄托着亲人、好友的浓浓哀思。
陆丙安女士率先生长子及次子全家专程从法国将先生骨灰送回昆明安葬。先生长子熊有瑞及次子熊有夏虽然自小生长在法国不懂汉语,但却在丝带上认真用中文写道:“安息吧!爸爸”。先生胞弟熊秉群也率妻子、儿子、儿媳妇及小孙女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先生葬礼,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人至深。
亲朋深情忆先生
在当天的骨灰安葬仪式上,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伴着低沉的哀乐回忆起熊先生一生与云南大学的不解情缘。他称赞熊秉明先生受其父亲原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影响,德艺双馨、学贯中西,他对东西方文化既有深入的理解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虽身在异国却怀念故土、情系家乡。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着人间大爱的人,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性的人,一个纯粹、完美的中国人。”陆丙安女士在熊先生墓前潸然泪下,捏着悼词的手一阵阵颤抖。她称赞丈夫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为人处世遵循儒家精神,温良恭俭让,诚信待人、淡泊名利,儒道两家的积极面在他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她哽咽着回忆,在旅居法国期间,熊秉明先生一直割舍不了对家乡的想念。按照熊先生的遗愿,陆女士携熊长子和次子及亲属把熊秉明先生的一半骨灰专程从法国带回云南安葬。陆女士深情地说:“一部分骨灰留在法国,那里有他的亲生骨肉;另一部分骨灰葬在云南,这里是他生长的地方,他对家乡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陆女士表示,今后的日子里,她将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熊先生生命的延续,把先生生前尚未做完的事情做完,以此怀念她深爱的丈夫。
熊先生生前好友姚钟华先生在葬礼上致辞,称赞熊先生睿智、博学、敏锐,在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并认为先生很传统又很当代,很西方很法国,骨子里又很中国甚至很云南。
熊秉明生平
熊秉明,云南省弥勒县人,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
1922年,生于南京。
1927年,父亲应聘清华大学,全家迁住北京。
1937年,初中毕业,抗战开始,家迁昆明。
1937年至1947年,居住在云南大学。
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曾组织“谷风画社”,抗战期间举办画展及古书画展。
1947年,考取法国巴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转上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雕塑。
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曾参加法国艺术家沙龙、秋季沙龙、五月沙龙、比较沙龙、青年雕塑沙龙等。
1960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汉语及中国哲学。
1962年,受聘巴黎东方语文文化学院,后担任该院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
1962年至1989年,在法国巴黎第三国立大学任教。
熊秉明以自己高深的修养、纯情的艺术和广博的知识,在法国享有相当的荣誉与认同。法国教育部曾任命熊秉明为教授,并于1983年授予他棕榈骑士勋章。
1987年,在中国昆明举办“回归的塑造”个人展。
1988年,有作品入选汉城奥运会雕塑公园陈列。
1992年,参加法国诺维尔市“两千年世界动物雕刻展”和郎布叶市第一届“国际动物雕刻展”。
2002年,应南京大学之邀,作铜雕“孺子牛”陈放于南京大学校园,作为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标记;10月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12月14日,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享年80岁。
朱咏梅 实习生 杨丽娟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