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错过熊秉明
2008年06月05日19:54
中国文化报 续鸿明记得多年前董桥散文引进内地时,有人曾写过一篇流传甚广的评介文章,题目叫做《你一定要读董桥》。我敢说,爱艺术且好读书的人,错过熊秉明也将是一种遗憾。
渊博而专精,睿智而透辟,优雅而清明,质直而深切,读熊秉明的随笔,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我没有学数学,走上了文艺哲学的道路。但我能感到父亲的数学是美的——他常说‘优美的推导’‘洗练的数学语言’——而且也是善的。我记得他在学生的练习簿上写的优等评语是‘善’。”“我以为父亲的道德力是这样一种浑噩的、基本的、来自历史长流的、难以命名的风。”读过《父亲之风》一文,我终于明白了数学家父亲熊庆来何以能培养出艺术家儿子熊秉明。世间写数学家的传记或文章很多,这是最让我觉得朴素动人的一篇。
“佛像艺术乃是用一个具体形象托出此井然明朗的精神世界,以一个微妙的造型世界之美印证一个正觉哲思世界之真……一如灵山法会上的拈花一笑,造型秩序的一瞥,足以涤除一切语言思辨,直探形而上的究竟奥义。”谈雕刻艺术的文字读过一些,但《佛像与我们》以不长的篇幅阐明中西雕塑观的异同,让我纠正偏见并重新打量佛像艺术。
“写字实在是非常日常平凡的事,但同时可以是极其严肃、吃紧,连接到我们心身性命的事。”“在这里有哲学、有生活,也有‘游于艺’的俯仰徘徊。如果哲学是‘高处不胜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所以可以说是文化核心的核心。”谈书法的书,我浏览过不少,在当代人的著述中,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熊秉明美术随笔》收录的《书与人》、《书法与中国文化》等数篇文章,也是言近旨远,道他人所未道,吸引我一读再读。
熊秉明的随笔丰富而驳杂,谈罗丹的美学、非洲的艺术、吴冠中的画、黄苗子的书法,也谈顾城的新诗《远和近》、翻译家王道乾的轶事、科学家杨振宁及其母亲,可见其广博的兴趣和独到的慧眼。
宗璞说,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熊秉明的书便是如此。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熊秉明。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