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优秀战士。1960年12月13日,《辽宁日报》就以《红色战士雷锋》为题,介绍过雷锋的事迹;1961年又发表了他的部分日记,这些报道在军民中产生广泛影响。1963年1月初,时任省委常委、辽宁日报总编辑的殷参在省委参加常委会议,抚顺市委第一书记沈越向他介绍了雷锋因公牺牲的情况,以及雷锋生前的简要事迹,殷参听后很受感动。他当即打电话给在编辑部值夜班的范敬宜,让他转告彭定安待命采访雷锋事迹,通知政教部负责人霍庆双组织力量,准备突击报道。
殷参回到报社后,连夜布置任务:由彭定安采写人物通讯;由霍庆双执笔写社论;由赵徐整理日记摘抄;由摄影部组织照片,并抽调美术编辑进行创作。他强调,这是一项紧急的采访任务,也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报道主题,雷锋事迹是向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要在青年中树立这样的一个好榜样,要写出雷锋如何在党的教育下成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社论内容,要突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通讯思路他也提出了要求:雷锋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他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功勋。有的是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但就是在这些平凡中,显示了他的不平凡,铸成了他作为一个不平凡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品质。
殷参提出,要用雷锋精神去完成雷锋报道任务,限三日内,所有的报道任务都要又好又快地完成。这仅仅是一两个钟头的事情,殷参就好像是位战斗指挥员在部署一场战役一样,简练、明确、具体。说完,他顾不得休息和吃饭,回到他总编辑岗位上值夜班去了。
即将要回到江西探亲的彭定安,服从大局,立即投入采访。工作是认真的,调查是细致的,写作是严肃的。他提前一天半完成采写任务,题目是《永生的战士》。因为阅读了沈阳部队一些材料,所以他署了陈广生的名字,而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写作,他用了家乡“波阳”作为笔名。社论也如期交卷,题目是《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雷锋》。
1963年1月8日,《辽宁日报》发表了社论和长篇通讯。报道感人至深,广大读者纷纷打电话,说他们一口气读完了通讯,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1963年1月9日、10日,《辽宁日报》以4个版的篇幅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并加按语。按语说:“雷锋无心于写作,他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驰骋,他想不到这些生前用来鼓励自己的东西,今天会是鼓励他人的教材。……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雷锋,不是用笔,而是用他全部身心,用他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他短促的革命的一生。 ”
报纸随后从各个侧面介绍雷锋的事迹:《雷锋在党的生活中》、《真正的青春——雷锋在鞍钢的时候》、《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的源泉——记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千锤百炼——记雷锋在部队的成长》、《雷锋和红领巾的故事》等等。
《辽宁日报》集中宣传雷锋早于全国一个月,而且集中宣传半年之久,很有深度,很有规模,很有气势。 1963年2月,辽宁日报发表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黄欧东的文章《学习雷锋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文章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接着,按殷参的布置,报纸发表了多期学习雷锋笔谈会和讨论会的文章,每期都突出一个思想主题,如《怎样写自己的历史》、《人为什么活着》、《在平凡岗位上怎样做出不平凡的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等,这些文章大都联系实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宣传形式也多样,有社论、消息、通讯、文章、日记、照片、诗歌、连环画等。
1963年3月3日、4日,《辽宁日报》一版刊登了毛主席发出的伟大号召和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刊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题词。《辽宁日报》随后报道了全省广大青年和解放军指战员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掀起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3月3日、4日,报纸用两个版刊登安波写的长诗《雷锋颂》,在读者中引起很好反响。
1964年年初开始,在殷参的倡导下,报纸在寻找现实生活中雷锋式的先进人物。殷参认为,只有连续宣传,才能将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1964年3月,在纪念毛泽东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一周年的时候,《辽宁日报》接连报道了这样一批先进人物:
《青春之路》,写的是雷锋式的女乘务员杨瑞芝;
《王贞娥》,写的是雷锋式的女营业员;
《让生命开出灿烂的花朵》,写的是雷锋式的护理员臧智华;
《步步登高》,写的是雷锋式的班长袁西乐;
《以雷锋为榜样引导青年革命化》,是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组织青年团员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一年来的总结;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从佟希文、李健羽这篇通讯的题目上不难看出,学雷锋,做雷锋式的人物,已经在社会上形成浓郁的风气。
雷锋影响了几代人,几代人宣传了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