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小名石伢子
陶铸小名石伢子。陶家很穷,但是陶铸的母亲坚决要送她的一个儿子上学。由于陶铸脾气很倔,所以她选择了他的大儿子陶自强去上学,留下了陶铸在家打柴。但是陶铸很好学,所以打柴之余都是自学。
他哥哥不怎么争气(以后革命的时候更加可以看出),在县城上中学的时候,跟县城首富的女儿好上了,极端辛酸的是,他的钱是他弟弟一文钱一文钱打柴挣来的。
陶铸有个很好的儿时伙伴,是个孤儿。他资助了很多钱给陶铸买书。我感觉我们老家的人还是很够义气,陶铸与这个朋友以后的交往我想也可以体现。
老家的革命活动还是很火的,开始是反清的革命党,后来又是共产党。主要是太穷了,穷人出了一条命真的就什么也没有了。陶铸很早就接触到了这种思想。听老人们说,以前县城门上展出了好多革命党的头颅。所以陶铸很早就受到了这种熏陶。
陶铸的哥哥陶自强上的中学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还是湖南省的省属重点中学之一(遗憾的是当年我未能在此中学就读)。他哥哥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也参加了共产党。
不过陶铸走得更加远。他好像考入了黄埔军校(我未具体查过,各位帮忙修正一下)。但是在大革命的时候,陶铸选择了共产党,陶自强被捕后写了悔过书,退出了共产党。
解放后,陶自强日子不好过,而陶铸衣锦还乡。他回去第一个找的人,就是他儿时的伙伴。我觉得他很够义气。
陶自强在他自己当年念书的中学教书。
文*化大革命来了.家乡饿死了不少人。陶铸的母亲叫他哥哥给陶铸写信,回家来。陶铸回家探亲,陶铸的母亲当时正在生病,不见他,就叫人给了他一句话,老百姓没有饭吃,都快要饿死了(这就是我觉得他母亲很伟大的原因)。
陶铸儿时的伙伴招待他的是发霉的地瓜干,而上次回来的时候,招待陶铸的是鸡鸭鱼肉。
陶铸据说当时泪如雨下。
他在山里面考察,发现了有一户日子过得很好,原因是他们与生产队很远,无法搞公社,所以自己一个人就是公社。
陶铸受到了启发,他就在家乡推广了这种类似于后来的家庭田产承包责任制的模式,就是这个,救了很多人。据说也就是这个,后来陶铸被打倒还整了材料。
陶铸后来在文革中死了,好像是1969年。陶自强也被打倒了。他后来仍然回到那所中学教书,教语文,教的就是他弟弟的文章《松树的风格》。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倒是与我是念同一所中学。由于当年家乡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前途(现在还有人在县里做大官),整了陶铸的黑材料,陶铸女儿和夫人曾志很是痛恨,就是在为陶铸平反的时候回来过一次。不过她们对家乡人还是不薄,引进了好几个项目。
这是我们家乡流传的陶铸的事情,我想比数上面写的那些要生动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