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第四号领导人陶铸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678
本馆由[ 玫瑰 ]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陶铸之死谁是元凶?

发布时间:2015-11-30 19:59:54      发布人: jackson
陶铸之死内幕之 大家知道,陶铸作为有名的“毛 ***的好学生”之一,又和林彪渊源甚深,既然同两位统帅关系这么好,那么为什么还会被打倒,而且被打倒之时是当时的第四号人物。
很久以来,因为***的这句话而使此事盖棺定论:毛转记载,毛 ***第一次对中央文革小组提出严厉批评是在二月十日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针对***、陈伯达没有报告中央就公开在群众中点名打倒陶铸这件事,批评他们:“你这个陈伯达,你是一个常委打倒一个常委!”“你这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打倒陶铸,别人都没有事,就是你们两个人干的。” 访问王力谈话记录,1983年8月12日。] [2毛 ***传 编著: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主编:逄先知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编审 金冲及 ***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回忆当初,***提拨陶铸是看准了陶铸和刘***的矛盾。因为在延安整风“审干”中,陶受过刘***、康生、彭真的打击,曾与刘***当众争吵,又性格豪放,敢于放炮,又是林彪的老部下,正好可以用来作为他手中对付刘***的一门大炮。从后来的历史来看,陶一直是毛平衡刘的重要力量,加上高岗事件,陶铸对刘更是很窝火[3 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4 晚年周恩来 第三章 天下大乱中的双重角色 高文谦]。由此来看,***仿佛对陶铸的打倒不负什么责任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嘛?从另一方面,透过此事,正好可以看穿毛周江等众多人的面孔。
  
事情首先从刘陶的关系说起。后来,陶铸很受***的重用,所以以陶铸的地位及其和***的关系,刘也不会轻易得罪陶铸。高饶事件后,刘“非但没有批评我,相反向我做了耐心的解释,并且承认他看人可能有些偏。”60年代初,刘主持经济调整,局部背离***的荒唐路线,以收束大跃进的激进政策、收拾困难局面,这是刘一生的辉煌时期,众望所归,一些此前“毛派”干将也与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各省各部确实有他的“代理人”。陶也在此时认同刘:尤其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方针政策上,我都是赞成刘***的观点的。[5 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452页]  1964年的工作会议期间,刘曾让陶铸去跟李雪峰同志讲一下,由李雪峰出面召开一个会议,听王光美介绍四清运动的桃园经验。“桃园经验”是文革前夕是刘既迎合毛、也是对抗***的材料。***不会对陶的“倒戈”迹象毫无觉察,但是曾志(陶的太太)解释到,***也许没有想到刘、陶之间的信任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文革初期仍瞩意于陶铸,希望这位与刘没有历史渊源、延安挨过刘的整且长期有分歧的干将担任揪刘先锋,孰料陶已认同刘的路线,不能承担毛指派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大的保皇派 。
  
而且***对于他认为的自己毛派的人的背叛,下手尤狠。庐山会议上,陶铸曾以女人嫁丈夫的比喻劝说黄克诚:“你我都读过一点所谓古圣贤之书,一个人过身于世,不讲究操守是可悲的。尤其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对党的忠诚等于旧社会一个女人嫁了人一样,一定要‘从一而终’,决不可‘移情别恋’,否则使不能称为‘贞节’之妇。”[6 ***:《庐山会议真面目》309页] 。因为陶铸没有“从一而终”,“移情别恋”于刘***,这才是***置于陶铸之死地的根本原因。 顺便讲一下类似几个人的遭遇,早的有井岗山出来的何长工,肖克等,后来有***,他们的结局不能不说和***的这个作风有关。
  
而最能说明刘陶之间关系的是这件事情。在一九六五年一月,陈伯达在给***整理完二十三条后,曾对王力说,***要整***,怎么办?他说***同志是很纯的***者,现在主持中央工作,整他,对党对国家不利。王力说:“***还是信任彭真、陶铸的,我建议你去找他们两人,你们三人一起去找***,要他向***认个错,就好了。”后来这三个人真的就找了刘***,而且刘***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向***表示检讨,说四清四不清的矛盾概念不清,***说的两条道路矛盾是对的。刘表示同意***的意见。因为刘***表示了检讨,就没有整刘***,光搞了个二十三条。这样一来,整刘***推迟了一年多[7 王力 王力回忆录]。
  
由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陶刘的关系确非一般。而且,正是基于这种关系,在陶和周共同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后,做出了很多不符合***意愿的事情来,最终被打倒,当然这里面被使用的棋子是不少的。 不只是***看中了陶铸,连***也看上了陶。陶铸成为“中央文革”的顾问,就是***提名的。***原本对陶寄予了很大希望,能够借助陶铸压***。 但是***和快发现陶铸跟她不合拍因为陶铸对***很尊重。陶铸原来是中南局第一***,在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上调中央,接替彭真担任中央***处常务***,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又被破格拔擢,进入中央常委,在***的提议下成为党内第四号人物。不只如此,从陶来中央后,和周很快热乎起来,这让***很不高兴,也让***大失所望。
  
1966年五月下旬的吴传启事件,让江陶的矛盾激化。***与陶铸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关于吴传启的事。这本来个小事情,但是在政治上紧跟周的陶,在有意和中央文革保持距离的这种意识下却演变到最后同***大吵一架。
  
哲学社会科学部吴传启为抢“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头功,在关锋等人的授意下,在学部抛出了“批判《青春漫语》大毒草,揪出杨述***黑帮”的大字报。在中央文革的碰头会上,
  
***问陶铸:“你为什么迟迟不去宣布吴传启为革命左派?”
  
陶铸说:“吴传启的的确确是有问题的,他的材料你已看过,我怎么能去支持这样一个人呢?”
  
***说:“只要是写第一张大字报的,就必须承认他是革命左派,就必须支持他们。至于什么历史问题,那有什么了不起!”“你不也是国民党吗?”
  
听到这儿,陶铸火了,他立即反唇相讥:“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的国民党党员?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党员,是在国民党军队集体参加国民党的。那时毛***也是国民党,周***也是国民党,还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第一军的党代表。他们都是我的顶头上司,我不过只是国民党的一个小兵。而吴传启是什么性质的国民党?他的国民党能与我们的国民党混为一谈吗?” 一席话说得***大怒,要知道文革以来还没有人这样顶撞过她。她竟然命令似的非让陶铸去支持吴传启不可。陶铸此时已经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他霍地站了起来,直视着***声色俱厉地说道:“你也干涉得太多了!管得太宽了!你什么事情都要干涉!”
  
仅说了这么一句,***就大哭大闹起来,说什么她这一辈子还没受过如此大的气,说陶铸欺负她,镇压她。
  
后来陶铸对他的太太说:“你不知道,***对我们,经常像训孙子那样的训斥,总是用命令的口吻,真是让人受不了!”……
  
又据王力回忆此事,他说:“这件事,关锋告诉了叶群,叶群马上告诉林彪。叶群说这件事太大了,这个陶铸,他怎么能说到毛***,怎能跟***吵?在这件事以前,原本林彪对陶铸比较欣赏。这以后,林不敢接近陶了。”
  
这样陶铸非但没有成为一门向刘、邓开火的大炮,相反在运动,屡屡“灭火”的角色。***告状于***,说陶为人霸道,在很多事情上欺负她,根本不把中央文革放在眼里。作为报复,在1966年11月28日,***在“检阅”文艺大军的大会上说:“毛***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周恩来同志,陈伯达同志,康生同志,以及其他许多同志,都肯定了我们的成绩,给过我们巨大的支持和鼓舞!”这话是印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故意“忽略”了名列陈伯达之前的陶铸,言外之意,陶铸不是***的“亲密战友”!
  
果然不久,陶铸就倒了。  调陶铸来中央,是在彭真被打倒以後由***提议调陶铸来中央当常务***。而正是这种陶邓的关系,使得陶后来做的很多事情都有邓的影子。例如,在邓靠边站后,陶铸还想***处搞起来,在***会堂开过几次***处的会,要分工,要***处建立制度,跟过去一样,虽然後来并没有搞起来。而***根本不赞成再搞***处。
  
对于文革怎么搞,***语:“至于这次全会所决定的问题 (《决定》号召党的各级组织要“‘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要去掉‘怕’字,不要怕出乱子”,) 究竟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看以后的实践。” “这回组织有些改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处***、常委的调整,就保证了中央这个决议以及公报的实行。” [1 ***在***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1966年8月12日。]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重点有三条,就是群众自己搞,组织要改变,还有就是不怕乱。那么陶铸的所想还是同老周一样,保持固有的类似老邓时的组织结构。就象老邓主管***处那样***处有事找陶铸,还要管中央办公厅、中宣部、中组部,而且把王任重和张平化调上来,却忘了***点过的独立王国就有邓大人的***处。
  
***说:“十一中全会以前,我处在第二线,不主持日常工作,有许多事情让别人去做,想让他们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以便我见马克思的时候,国家不那么震动。以前的意思是那样。大家也赞成这个意见。但处在第一线的同志处理得不那么好。现在,这个一线、二线的制度已经改变了。但红卫兵还不知道已经改变了。” [2***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6年10月25日。] 另外,值得提出的就是***希望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在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还说,我过去搞一线二线,出了相当多的独立王国。十一中全会对一线二线作了改变,他自己到第一线。是不是他自己到第一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不是。  他认为独立王国北京有两个,一个是刘***主持的常委会,一个是***主持的***处。 ***说:『我也有责任,第一是我提议搞***处(以前没有***处),一线二线也是我提议的。我过于信任别人(指刘***)。』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不赞成搞***处,不赞成过去政治局常委的工作方法。而这些在***回到一线后,陶铸做的这些是不合***的口味的。从另一方面表明了***对***月改组後的党中央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不满意,他要的是适应于他在一线的工作方法和组织形式。
  
陶铸曾提出过要健全***处,要建立制度,要有个班子,准备些材料,但被已经知道***不满于***处组织形式的***在***会堂的政治局会议上反对掉了。 她说:你还搞这个干什么?陶铸以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
  
在让群众自己搞和乱的问题上,陶铸也做出了违背***的意愿的举动。老周和陶铸都力图把红卫兵运动纳入党的领导的轨道,各省市也都这样作,这自然同***有分歧,***认为不能这样搞。王任重还在钓鱼台开了一个楼,专门联系指导红卫兵的运动。而红卫兵正是***所要实现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指文革) 的力量。毛说“文革中这些群众主要是年轻人、学生,正是杜勒斯们寄托和平演变希望的最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让他们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再告诉他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可能使杜勒斯的预言在中国难以实现。” [3访问吴旭君谈话记录,2002年1月18日] 。
  
毛传也这样描述到:八届十一中全会,把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用***中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组织上也作了重大调整。***接着考虑的是:怎样采取果断有力的行动,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形成席卷全国的风暴,猛烈地冲击一切在他看来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东西,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依靠什么力量呢? ***这时把主要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特别是那些高唱“革命造反精神”的红卫兵身上[4***传 编著:***中央文献研究室 主编:逄先知 金冲]。
  
***不希望谁去引导红卫兵,他们是冲击旧组织的利器,陶等人却想引导他们,而这正是让***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形式,产生了『保皇派』。试想,如果有陶周等人的引导,这些红卫兵能去揪斗刘邓嘛?  而对于第一线的问题,在***回来后,在一次小会上陶铸说***最大的失误就是划分一线二线,因为***退居二线,中央才出了这么大的问题[1 王力 王力回忆录]。虽然这是事实,***也承认是自己有责任,但是话却不能这样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候多了。
  
那么,***说要改变旧的组织,那么在中央一级怎么改呢?
  
***只要常委们加上文革小组作为自己的秘书参谋机构,而不是要一个权力机构。这就是***所说的一线二线改的地方。对于这一点,周恩来理解的最透彻。周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而非常委会,日常工作重大问题都向***报告。另外在中央同地方怎么联系的问题上,陶也是同***不合拍的。原来中央是通过几个大区来控制各省。大区本来是已经取消了的,後来又搞起来。毛说“搞大区,也是他们搞的”,因为陶铸觉得还是要依靠大区,所以调王任重当大区***,***不想要大区,他要直接搞省。
  
从八届十一中全会到中央工作会议,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首先是十一中全会的简报的事情。间报由陶铸掌握,谢富治在小组发言批评到邓,说进城后老部下找邓他都不见。如取消铁道兵,这是多么大的问题,陈再道找邓,邓都不见,只是丁关根、吕正操几个人在桥牌桌子上就定了。而这些话陶铸没有编到简报里,只编到特刊上,给少数几个人看。对于这一点***非常不满,说陶铸为什么保护***? 她骂陶铸简报编得不好。中央委员选举常委时,***还对康生、陈伯达、陶铸说,你们是有投票权的,你们为什么投***的票,让邓得了全票?[2 王力 王力回忆录] ***不止一次说过人民日报是阎王殿管的。这在陶接替陆之后也没有改变。连同***对于人民日报对于八月二十日红卫兵第一次上街砸招牌,改路名作了详细的歌颂性的报道也表示不满。当***提出***月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开始陈伯达、张春桥在起草林彪国庆讲话时最初使用的是“资产阶级***路线”的提法,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陶俦认为这一提法太重,建议改为“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被***所采纳。这不能不说是对刘邓等人的一种变通保护[3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
  
陶铸作出更大胆的一件事是轰动一时的“换头术” 事件。 陶铸在审查国庆节新闻照片时,发现其中缺少***的镜头。他认为邓虽然犯了路线错误,但仍是八届十一中全会选出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了补救这一点,陶铸决定让新华社对新闻照片做了技术处理,将一帧照片中陈毅的头像抹去,而把邓在另一张照片上的头像移过来见报发表。而这后来成了陶铸作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的罪名之一 [4 曾志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
  
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一个多月后,“文化大革命”的进展却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在相当多的一批高中级领导干部中,不仅原来那种“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的状况仍普遍存在,而且对这种红卫兵冲击和混乱局势的怀疑和不满更加强烈。红卫兵的到处“造反”、“横扫”和“炮打”不能不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抵制。 在他看来,这种来自各个方面、首先是高中级领导干部中对“文化大革命”的抵触情绪,同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前刘***、***派工作组“打击”、“压制”群众运动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刘、邓两人实际上已离开中央领导岗位,他们推行的那一条“路线”却依然存在,成为运动前进的主要障碍[5 毛传]。这就是十月间***为什么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主要是解决***两个月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主要是***、陶铸)以及各省***领导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工作会议提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和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同志周***、陶铸同志两种想法不一致、有矛盾。
  
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才是陶铸被打倒的最终原因。 上海“安亭事件” 爆发后,张春桥在请示了***本人后绕过中央包括中央文革小组和主持中央日常生活的周恩来,陶铸等人,在十一月十三日下午签字同意承认王洪文领导的“工总司”是合法组织和赴京上告是革命行动等五项要求[1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29页] 。张春桥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从中央到上海地方各级领导人的强烈反应。 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碰头会上,当时被蒙在鼓里的周和陶铸严厉批评了上海“工总司”卧轨拦车造成沪宁铁路全线中断的做法,指出张春桥“擅自”签字是错误的,要坚持中央的既定方针,采取补救措施。性情刚烈的陶铸跟更是表示了强硬的态度,说:“就是要把它压下去!”[2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
  
但是***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明确表态支持张春桥对“安亭事件”的处理,说:可以先斩后奏,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政策。毛并拿宪法中“结社自由”的条文,批评陶铸和陈丕显对上海工人所持的态度。[3 高文谦访问王力谈话记录,1983年7-8月] 在得知***的态度后,***和陈伯达对于陶铸也横加指责,说陶是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无独有偶,在后来陶铸被打倒以后,***指着陶铸的鼻子骂道:“你一贯地与中央文革分庭抗礼,长期搞一个政治局碰头会,周有国务院碰头会,把中央文革里的常委拉到你那里去,你成心拆散中央文革。” [4穆欣。《同“中央文革小组”的几次斗争》,自《周恩来的最后岁 196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 。因为陶铸不仅经常反对中央文革小组的意见而且陶铸和周走的太近。 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在北京召开部分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管工业的负责人会议(通常称为工交座谈会),讨论陈伯达主持起草的关于工矿企业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文件稿。中央文革的稿子在工交座谈会上遭到激烈反对。参加会议的部长们哄室而起,大加批驳,认为工厂搞大民主,势必影响生产。针对会议上的情况,周恩来与陶铸、李富春一道向***汇报工交座谈会的情况。***讲了几点意见:“(一)工矿企业还是要分期分批进行文革;(二)八小时生产不能侵犯,工人只能在业余时间闹革命;(三)文件提出后,让谷牧带个班子到上海、天津、沈阳听取各派工人的意见,继续进行修改,争取十二月份发出。” [5《我们的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26、27、46页。] 可见,***已决心在工矿企业也要开展“文化大革命”,但仍想把它限制在业余时间内进行,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一旦让“文化大革命”进人工矿企业,就决不是用“业余时间”所能限制得住。跨出了这一步,工矿企业的生产秩序就稳定不住了。
  
就在***恼火的时候,因为座谈会上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提出的主张正好与毛想把文革这把火引向工矿企业的意图背道而驰。此时中央文革的主力们纷纷告状于毛表达对陶铸的种种不满,批评陶铸提出的工矿企业开展文化大革命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老工人的观点是错误的。[6 高文谦访问王力谈话记录,1983年7-8月] 。 相信就是在这次告状后,***下定了决心要拿下陶铸的。
  
十二月四日,***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名为听取工交座谈会的汇报,实则展开围攻批判。会上,中央文革的成员轮番上阵,集中向陶铸、谷牧等人开火,指责他们以生产压革命,“代表了一小撮走资派的情绪”, 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被称之为“万吨水压机”。在政治高压下,与会者纷纷作了检讨。首当其冲的陶铸在发言中有意识地主动承担了“堵”、“压” 工厂、农村开展文革运动的“主要责任”表示:这次会议把我这个盖子揭开,中央拿我这样一个例子来批判,来教育各地,我看很好。
  
随着而来的是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帮助”陶铸。实话实说周心里清楚陶铸是在代自己受过。当然周也保护过陶铸。当北京医学院红卫因陶铸曾出面保过卫生部***而包围***,要求揪出“暴发户”陶铸时,周就几次出面做工作,说:陶铸同志是很老的同志,是中央委员,为什么不能来中央工作?“把第四号人物揪出来”,这是什么口号?你们是怎样看待***的学生和战友的?你们这样写,我不同意,***和林彪同志也不会同意。 在这次批陶的会议上,中央文革的全班人马出动,按照预先的布置,轮番上阵,向陶铸开火。先由王力、关锋、戚本禹打头阵,然后张春桥、姚文元横扫,最后主将出场,***、陈伯达和康生进行重点批判,为陶铸所犯错误的性质定调,给他戴上了两顶帽子:“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和“刘、邓路线的代理人”。[8曾志:《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转引自(陶铸传),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50页] 一个星期后,陶铸即被***、陈伯达在群众大会上点名打倒。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