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山抗日根据地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山的土地上都留下了林锵云同志的无数足迹,事业上也都渗下林锵云同志许多汗水。中山市百万人民永远怀念他,在他百年寿辰之际,中山市委仅以此文寄托我们缅怀之情。
林锵云,早为中山人民所熟悉的名字,人们亲切地叫他林叔。据我们所知,1940年初,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讨论珠江三角洲战略部署时,林锵云和谢立全同志极力主张,发展中山,建立可靠的抗日根据地。他的建议获得会议通过,这对中山在抗日战争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1941年中心县委先后派遣卫国尧、欧初、李进阶、罗章有率队来到五桂山和凤凰山,并决定以五桂山作中山抗日基地的中心。1942年,谢立全和梁奇达同志来到五桂山,代表中心县委统一指挥中山武装(包括九区梁伯雄大队、八区陈中坚大队、二区杨子江、黄石生两个中队)。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斗,经过了大小十多次战斗,队伍壮大起来,五桂山根据地得到扩大和稳定。
1943年秋,林锵云同志亲自率领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机关从番禹移师到中山的五桂山来。指挥部分析当时形势,认为中山抗日形势很好,中山应有自已名义的部队,以利于号召团结中山人民抗日,于是决定于1944年1月1日成立“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委任欧初为大队长,谭桂明为政委。罗章有为大队副,政治处主任杨子江(均为中山)。指挥部和指挥员林锵云十分重视中山人民子弟兵的义勇大队,于1944年1月3日在长江乡松埔举行庆祝大会,到会群众代表2000多人从各区向长江乡松埔聚集;代表们带着锦旗鞭炮,各种礼物、礼金,抬着烧猪表示祝贺,热烈非常。晚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指挥部在中山的同志和林叔一起到会祝贺。在抗日战争史上,义勇大队的成立对中山人民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
义勇大队成立,号召力大大增强了,部队发展很快。1944年秋,指挥部接上级指示后,于10月1日在槟榔山村古氏宗词召开干部大会。内部宣布成立中区纵队,林锵云任司令员。并宣布执行上级指示,组成挺进粤中主力大队,准备挺进粤中。1944年10月20日由司令员林锵云、政治委员罗范群、副司令员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率领中山子弟兵近500人,向新会、鹤山、高明、台山、开平、恩平地区挺进。出发前在五桂山摈榔山的古氏宗饲誓师,在途经三区古镇时,古镇人民为部队安全渡江献出了一颗人民的爱心。
随着形势的发展,挺进粤中的部队于1945年1月20日公开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原中区纵队在珠江三角洲的部队则公开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林锵云任司令员,林锵云同志回到中山领导中山人民战斗。在中山地区活动的部队,编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1945年7—8月间,在日军投降前夕,珠纵第一支队又奉命率领400多人转移到东江继续战斗。从此,中山人民子弟兵的足迹踏遍了珠江、粤中、东江,随队北撤山东的一部分中山子弟兵,后来成为两广纵队的一员,在解放全中国中又添上一份功劳。所有这些都与党的领导和作为司令员的林锵云直接指挥分不开的,我们永远珍惜这些历史给予中山人民的光荣。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中山抗日民主政权,是由林锵云同志亲自领导的在珠江三角洲率先建立的民主政权。1943年8月开始成立筹备机构,1944年4月成立区一级的政权“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8月,成立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区政府)之后,相继成立了滨海区政务委员会、谷镇区政务委员会、凤凰山区政权筹建小组。随后大部分乡也先后成立了乡政务委员,选举产生了民主乡长。平原地区有些乡村敌伪势力较强,就建立了部分“白皮红心”的乡政权。1944年冬,各区乡选出代表100多人在石莹桥召开“中山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县一级政权,名为“中山县行政督导处”(即县人民政府)。选出叶向荣为主任,阮洪川为副主任,开始了中山人民自已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林锵云司令还亲自到会祝贺。与此同时,林锵云还逐一和各地区政权负责人谈话交待任务,当时建立了民主政权的村共142个,人口共5万多人。政权人选是按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的“三三制”原则组成,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它在人民政权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山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用血和肉换来的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民主政权成立后,立即开展减租减息、反敌伪征收军谷、军柴及苛捐杂税运动,动员人民参加部队抗日,组织民兵锄奸杀敌,配合游击队袭击伪军据点;在平原广设伤病员医疗站、粮食站、救国税站、情报站等;恢复学校,兴办夜校,谷镇区还创办了桂山中学;禁赌、禁吸毒等……做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事。这个政权在抗日胜利后遭到国民党的摧残,民兵遭到追捕屠杀。民主政权转入地下活动,继续秘密领导人民斗争。
建设老区,建设新中山
1958年6月,林锵云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他主管民政和老区建设委员会。他领导制订了评划老区的条件和原则;草议建设老区纲领;签发优待老区政策等等文献,为民政老区工作呕心沥血。1951年中山遭受大台风袭击,许多基围被摧毁,从鹤山老区宅迁移到中山长江乡定居的移民,房屋也全部被摧毁。风乍停,林锵云立即直到中山视察,在长江乡看到200多人无家可归的情景,他立即决定大力救灾,由县府出一点,省拨一点,县政府动员民兵,仅用7天时间,即将移民急需住房解决了,移民十分感激他老人家的关怀。
另一次是1962年,他到博罗、新会、顺德、中山等老区视察和检查老区政策落实情况。这时他已经是68岁高龄的人了,但仍精神抖擞。他从南朗开始入合水口,当时没有公路,他沿着昔日打游击时的崎岖山坡路,经大寮到槟榔山石莹桥,再出五区三乡,行程数十华里。他不顾疲劳,每到一乡,都和基层干部、群众谈心商议如何发展生产;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离开五桂山,又由方群英、梁坚陪同到九区三角、孖沙凭吊“四·一二”惨案牺牲的烈士(“四·一二”惨案是1945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十二日]遭到国民党“挺三”顽军3000多人突然袭击我驻地尛沙,2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包括大队长梁伯雄、副政委郑文等同志,我们称为“四·一二”惨案)。林锵云同志亲到旧战场凭吊烈士、慰问军烈属,并和群众交谈,鼓励他们要继承烈士遗志,搞好生产。烈属无不动情落泪,感谢老司令员的关怀,表示一定按林司令员的教导做好工作,还请他老人家放心。中山老战士们事后称赞林锵云同志这次老区之行是老司令员在老区的新的“万里长征”。这一行动也激励了当时的县委领导。他老人家还向县委建议对爱国归侨刘智明等被敌人焚毁的房屋应考虑重建,县委当即落实给刘智明3000元、甘石明2000元重建房子。槟榔山谢婆婆的房子由五桂山镇解决。刘智明的工作安排也很快按党的干部政策落实了。先后选举了这位在抗日战争中家财受重大损失,解囊支持人民抗日队伍的功绩卓著的爱国归侨刘智明(震球)为副县长、政协副主席。
历届县委非常重视老区工作。首先划定了老区范围,落实老区政策和优抚政策。在珠江专署帮助下,先后兴建了逸仙、长江、马溪等大型水库,解决灌溉和发电问题。1971年起,县委决定成立五桂山建设指挥部,由原县长李斌同志担任总指挥,把五桂山划为若干区,由各公社分片包干,安营扎寨,干部造林,民兵开路,大办水电,并决定每年正月初五为机关上山日。时至今日,五桂山各个山头树木郁郁葱葱。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市委、市政府又帮助五桂山镇开辟三个工区,修建通往山区的一级水泥大道;南朗镇为合水口上了几个工厂项目;南头镇为老区乡办了罐头厂等等,使老区告别了昔日贫穷的历史,走向小康大道。
我们在这里特别感谢林锵云同志和珠江纵队的他领导同志。他们在抗日战争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中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优秀于部,如甘伟光(甘宝芳),当时尚属无党派人士,经过培育成为共产党员,解放后先后担任新会县县长和珠海区第一任市长。许多县、区政权干部如刘智明、甘子源、李斌等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特别应珍惜的是:老一代都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奋斗,和群众打成一片,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好作风;也为我们留下了忠心耿耿为民族独立,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敌人监狱里、屠刀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所有这些精神财富,将教育我们千秋万代,激励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勇往直前。
今天,可以告慰林锵云同志:中山县已于1983年12月撤县改市(县级),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我们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把中山从一个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相对贫穷的县,转为以工业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齐发展,商品经济、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现化的中等城市。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161.85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人均年工资收人已达5207元;农民的人均年收人为1920元。城乡住宅建设超过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15万多户居民住上了新房。与此同时,还兴建了孙文学院,电视大学及各类中小学500多所,新建了电视台、中山报社、图书馆、体育场、颐老院、老干活动中心,公园等文化活动中心及娱乐场所。
中山人民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承他们的遗志。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弘扬“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精神,决心用15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中山人民永远不会记林锵云同志和革命先辈的期望。林锵云同志和先辈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地铭记在中山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