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平在中央苏区
打破封锁根据地日益巩固,使国民党政府越来越恐慌。从1932年起,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不仅从军事上继续加紧"围剿",而且从经济上进行严密的封锁。蒋介石甚至把经济封锁看得比军事"围剿"更重要,他曾这样训示:"将匪区严密封锁,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以后对匪区封锁的种种办法,一定要密切实行,这一点比和匪区作战还要重要! \t>P;llRA
在蒋介石的训示下,国民党政府与苏区"相通之关津卡隘,水陆要道,均成立封锁办事处",在苏区周围建立了一条纵深260里的封锁线,继绝一切物资流入苏区。与红区相邻的群众,则依靠保甲制度,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采取按人口计划供应。蒋介石企图用扼杀苏区经济,配合军事"围剿"来消灭红军,消灭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J4#c}x7oX<
因此,几百万苏区军民的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在根据地已经发生的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了:一方面外来的工业品,如布匹、洋油、食盐、火柴等价格飞涨;另一方面,苏区内生产的农产品,如粮食、烟叶、大豆等销不出去,价格狂跌。投机商人商人也趁机操纵市场,米价在秋收与春荒差额极大,农民倍受剥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降低,荒田增多,税收减少。 lLwS2j%K`
而且,由于王明路线的对根据地工商业采取了许多"左"倾政策,造成根据地许多私营业破产倒闭,根据地经济如雪上加霜,使本来就困难的经济更加陷入困境。 0_n v {M`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很清楚,经济建设已经是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如果不能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将与不能打破敌的人军事"围剿"一样,根据地同样会被摧毁。 @,b h}0
为了统一领导苏区的经济建设,1933年2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36次常会决议呈请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委任财政部长邓子恢同志兼任国民经济部长。 5aV;^?
1933年4月,国民经济委员会成立,委员有邓子恢,张闻天、项英、吴亮平、胡海、陈荣、刘炳奎等8人。 BU.l '\Lg
4月28日,国民经济委员会颁布了《国民经济部暂行组织纲要》。国民经济部设计局、调查统计局、粮食调剂局、合作社指导委员会、对外外贸易局、国有企业管理局、总务处等机构。 = 'f~@Q$aC
同日,中央人民委员会颁布第十号训令,说明了国民经济部成立的意义,并规定了国民经济部与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各部的工作关系与组织划分。训令规定在各专门行政机关--农业部、工业部、交通部、国内外贸易部等未设立以前,这些机关的行政机关,全部或一部交由国民经济部管理,过去由财政部管辖的一些工作,如粮食调剂局、合作社、对外贸易处等,暂行划归国民经济部;过去分划归国民经济部;过去省县两级的粮食部,应归并于国民经济部的粮食科国民经济部设在沙洲坝乡沙洲坝村的两间普通民房中。不久,林伯渠接任部长、吴亮平为副部长。 ;Rcz-B$
林伯渠时年47岁,但在苏区已经与徐特立、谢觉哉、何叔衡、董必武被共尊为"五老"了。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当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参议。1921年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成为中共最早党员之一。他既担任过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常委,又参加过南昌起义,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家。1933年从苏联学习回国以后到了中央苏区,直接任国民经济部部长一职。 DJ:,9Nm/_
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原副部长吴亮平当选为国民经济部部长,不久,又增补严朴为副部长。 d j?"O}~*
鼓起东风1933年8月12日下午2点多,瑞金叶坪谢氏祠堂中,人头攒动,在这里,将要召开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 s A:/T,ki
天气很热,来自瑞金、兴国、胜利、博生、于都、赣县、上杭等17个县的主管经济的代表有300多人,旁听代表有100多人,但整个会场却十分安静。代表们都急切地想知道,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召开这次大会,中央将有什么新的精神。 .bFr ,x
会议由国民经济部长林伯渠主持,他用十分钟的时间致了开幕词,说明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我们苏维埃经济建设的任务以及经济建设大会的重要性。 qK9&1!k"L]
大会的主角是毛泽东,他被"左"倾机会主义者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后,便以极大的精力从事经济领导工作。他的报告题为《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报告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红军对四次'围剿'的冲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对五次'围剿'的准备;第二部分讲述了经济建设是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报告持续了三个小时之久,但与会者始终精神饱满。 mntq
毛泽东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经济建设的目的及其与反"围剿"战争的关系。他指出,不进行经济建设,反"围剿"难以取得胜利,批驳了"左"倾教条主义把战争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战争而轻视经济建设的理论。同时,他又认为"经济建设必须环绕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 lifsEP+ 2
毛泽东最后号召:"我们一定要经过同志们在这次会议上的讨论和会后回去的传达,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中,在广大工农群众中,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要大家懂得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每个县要设立一个粮食调剂分局,重要的区,重要的圩场,要设粮食调剂局……"大会作了发行300万经济建设公债的报告,决定其中100万借给红军作战,200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作本钱。大会还发起了17个县关于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筹款、建立谷仓和粮食调剂支分局等方面的竞赛,订立了《竞赛条约》,最后通过了《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的决》。 SbeuF.<)
紧接着8月20日,在博生县(今宁都县)召开了中央苏区北部11县经济建设大会,大会由国民经济部副部长吴亮平主持并宣读了毛泽东在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5qbg.
南北两个经济建设大会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吹响了号角,苏区经济建设开始进入兴旺发展时期。 #rUDD\.
迎来春色国民经济部以南北两个经济建设大会的精神为东风,按"集中一切力量保证战争需要",适当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原则,领导苏区的经济建设,使苏区经济迎来了春天。 zYwWU6 ,W
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在中央苏区,耕田队、劳动互助组、犁牛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的新兴组织蓬勃兴起,活跃在苏区田野。一股开荒造田、开渠引水、大干农业的浪潮激荡着苏区大地。"1933年的农产,在赣南闽西区域,比较1932年增加了15%,而在闽浙赣边则增加了20%"。 1ad#aA(9
工业生产蒸蒸日上。1934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已拥有中央兵工厂、造币厂、织布厂、印刷厂、卫生材料厂等较大规模的公营工厂33家。 #0/>?OUEY
为了抵制商业资本家对苏区军民的层层盘剥,国民经济部用经济手段开展与不法商家针锋相对的斗争,组织合作社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斗争形式。合作社是群众自己集资、经济互助、自行抵制商业资本家剥削的一种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形式有消费合全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其中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消费合作社。 O[C3#]i
消费合作社的任务,是向社员们供应他们所必需的日用品,如食盐和布等,以便利群众的生活。社员们利用自己的股金,自行组织采办队伍,购回群众必需品,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群众,而入股的社员及红属,有优先购买权,价格比普通群众购买还要便宜。每年的利润,除去公积金外,还可以分红。 zv:[(z0O=?
瑞金壬田区消费合作社是模范合作社。1933年11月《斗争》第34期曾专门介绍它的情况,"壬田区合作社,自开办以来,能够经常地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供给社员及群众中,得到很大的信仰(任),以至群众有的说:'宁愿卖了自己的衫衣,来加入合作社'。 )k ^"2j8Z
合作社在国民经济部具体领导下,在根据地遍地开花,群众纷纷说:"合作社第一好。"消费合作社由1933年8月以前的417个增加到1934年2月1140个,社员295993人,股金达322525元;粮食合作社由1933年8月以前的457个增加到1934年2月的10712个,社员243904人,股金242079元。 ^%ST8#~+
打破敌人封锁,发展对外贸易也是国民经济部的重要职责。它下设的对外贸易局(由钱之光任局长),在赤白交界地带秘密地建起了一个对贸易网,大力组织货物进出口,沟通赤白贸易,实行灵活多变的对外贸易政策,常常令敌人防不胜防,使红区一批批樟脑钨砂流进白区,而红区紧缺的食盐、布匹、西药等也不断地运进苏区。 !{$735PP
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成立的时间虽晚,但它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在保护苏区政权,支持革命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的有益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X:2o@T?
长征初期的主要领导人员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姓氏笔划为序)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中央书记处书记:慱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周恩来中央组织部(即组织局)部长:李维汉(罗迈)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兼)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陈云中央妇女部部长:李坚贞(女)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华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外交部部长:王稼祥军事部部长:朱德财政部部长:林伯渠国民经济部部长:吴亮平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国家人民银行行长:毛泽民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 i<l?mp5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