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吴亮平在青年时期片段
到1924年的4、5月份,因校长林文庆无理解雇了曾留学美国、教学有方、思想民主,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三名教师,学校闹起了学潮,伯父是经济系闹学潮的积极分子,他们向校方请愿,要求恢复三名教师工作,校方予以拒绝,于是学生开始罢课,坚持了一个星期,仍未达成协议,校方竟然宣布提前放假。这时,伯父和一部分同学发起成立了“学生委员会”,讨论草拟了一份去上海办学的计划,有5、6名教师愿意任教,200多名学生签名同意去沪就读。于是学生委员会就开始在上海募捐集资筹备办学。
到上海后,他们决定将新校名起为“大夏大学”,意思为“厦大”翻过来。当时,在胶州路租了一栋楼房,作为教学楼;租了一些民房作为宿舍,并在沪招了一些新生,于1924年秋,大夏大学正式开学了。建校之初,困难之多,但是他们的办学精神和爱国热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扬和支持。
厦门大学部分师生的北迁,给校方打击很大,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其影响下,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部分学生,在要求民主遭到校方压制后,也宣布退学,创办了“光华大学”。
大夏大学地处沪西,紧邻日商的内外棉纱厂,是上海工人结集居住区,自然学生和工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外国资本家在上海残酷剥削中国工人、压榨中国工人的血汗,伯父他们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对帝国主义异常愤恨。伯父此时,除了上课读书外,开始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了大夏大学周刊的主编和大学宣传部部长。撰写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恶行径;为棉纱厂工人举办文化补习夜校。教工人学文化,给他们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工人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1925年5月14日。上海内外棉纺厂工人,为抗击日本资方无理开除工人而罢工,日本资本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工人十多人,其中有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大夏大学距离工厂近,学生很快得到了工人被镇压的消息,大夏大学学生会决定将真相(尽管日方隐瞒事件真相)向全上海市民公布,并派出代表到各个大学进行宣传和为死伤工人募捐。事件公布后,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慨,日本资本家的这一惨杀事件,就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接着,棉纺厂两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学生为募捐救济死伤工人及参加顾正红追悼会,遭到租界巡捕的无理抓人。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分子又提出损害中国主权、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的所谓“四提案”,两件事,引起了上海各阶层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此时,上海市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伯父代表大夏大学参加学联执行委员会,并担任学联的总务部长(即秘书长)。当时,上海大学、大夏大学、交通大学等学校是学联的骨干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参加了“五卅”运动。
当天,伯父带着一支宣传队伍在霞飞路一带向群众演讲,他站在凳子上,怒斥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同胞的罪行,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也就是当天,交通大学学生在南京路演讲,遭到英帝国主义的枪击,死伤数十人,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伯父以他坚定的革命爱国热情,参加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斗争,我们怎能忘怀呢!
吴延飞
200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