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伯格里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9201253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1月07日

成名之路

发布时间:2010-11-07 18:45:3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45年,二十三岁的罗伯格里耶从农学院毕业,成了一名农艺师。但这位对古希腊拉丁文学同样有着深厚功底的年轻人很快便厌倦了这份对植物进行病理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工作。在一次次的出差旅行中,他开始写作,并遭遇了各家出版社一次次的拒绝:它们批评说,他写的文字没有任何人会感兴趣。1949年,罗伯格里耶把自己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弑君者》投给了伽里玛出版社,却受到了后者的轻慢;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但这并没有熄灭这位年轻人对文学的热情。1952年,这位矢志不渝的青年将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的手稿交给了子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乔治·朗布里希。这部手稿受到了该社老板热罗姆·兰东的热情赏识。于是,在第二年,《橡皮》终于出版问世了。
  
  这位新小说家最初的创作收获到的成功非常有限:《橡皮》作为一部从独特的角度、以侦探小说的形式对俄狄浦斯神话进行重新解读的作品,它的出版并未在法国引起巨大的反响。直到1955年,随着小说《窥视者》的出版,阿兰·罗伯格里耶才开始引起文坛的关注。尽管广受各方批评,但在乔治·巴塔耶及莫里斯·布朗肖等权威人士的支持下,这部作品还是获得了当年法国的评论家奖,这导致了该奖项评委会的某些成员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并且诅咒说罗伯格里耶将会是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的长住客。这部小说的获奖也在当时的法国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结果是这位年轻的作家声名鹊起,他渐渐在法国的文坛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窥视者》终究还是在法国慢慢地迎来了成功,而随后的作品《嫉妒》,描绘了一位因嫉妒而痴狂的丈夫,则是一部没有任何情节的小说,而且卖得相当糟糕。不过,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们却开始对这位年轻的法国作者津津乐道。而在数年之后,《嫉妒》竟然成了令这位前农艺师收获最多版税的作品之一。
  
  就这样,阿兰·罗伯格里耶渐渐成了一位经常被人们谈论却没有多少读者的小众作家。身为一位法国作家,他在外国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在他的祖国。在美国的众多大学,他因为对文学理论和形式的革新以及对新小说派的重大贡献而备受推崇。2000年,他曾经不无自豪地告诉法国《阅读》杂志,他是“中国译介得最多的在世法国作家”。而在法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就逐渐从公众的视线中淡出,直到2004年《反复》一书的出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