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全在杨伯母家养病,杨伯母日夜操劳,为他煎药、做饭,费了不少心血
抗日战争期间,我市不少群众捐款、捐物支持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由于得到群众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些革命群众当中,翠亨村的杨伯母,就是其中表现突出的一位。请听系列报道《烽烟五桂山》的第六篇——“革命母亲杨伯母”:
杨伯母姓谭名杏,出身华侨家庭,为人慈祥、端庄、娴淑。早年随丈夫杨东在大连铁路局生活,育有三儿三女。“九一八”事变后,举家南迁翠亨村。在抗战期间,杨伯母一家八口都先后投身抗战,有两个儿子先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提起当年大哥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的的情景,杨伯母的女儿,现年八十多岁的杨日增老人还历历在目:我哥睡在古老的贵妃床上,他话,妈,三丁抽一,我要去打仗,我妈话好,应该的。之后,他就去了。大儿子杨日韶参加游击队后,杨伯母一直十分关心游击队的工作,把游击队队员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游击队,她操碎了心。1941年,中共南番顺中心县委委员谢立全在杨伯母家养病,杨伯母日夜操劳,为他煎药、做饭,费了不少心血。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谢立全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第二年春天,杨伯母从大儿子杨日韶的来信中了解到欧初、谭桂明等带队伍来到五桂山区,此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游击战士生活十分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杨伯母即把家里仅存的两石谷辗成米,携着女儿阿芳,送到石门接济部队。在部队生活极度困难之时,她又毅然把自己大半生积存的九千多元以及自己陪嫁的金饰等全部献给部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42年,杨伯母的大儿子杨日韶在阜墟战斗中不幸牺牲。战斗结束的一个晚上,游击队负责人谢立全、欧初等人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杨伯母家,并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杨伯母。杨伯母虽然很难过,但并没有流眼泪。杨日增老人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景:我妈没有哭,她话应该的,可惜工作时间少,做了才几年。妈看得很开,她的心好。我哥牺牲时写下一张字条,希望细佬妹继续革命。在杨日韶的影响下,杨伯母将二女儿送到游击队当交通员,她那年过半百的丈夫杨东也参加了为游击队送信和管理钱粮的工作。在三儿子牺牲后,她又将两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送到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