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应机土话传心声
激战鹰阳关
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队伍于1930年11月10 日从河池出发,计划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两个多月时间,在湘桂边界迂回前进,受到敌人重重打击,几次进出广西,1931年1月14日傍晚从湖南江华拆返广西桂岭。到达桂岭时,红军队伍从原来的7000多人剩下3500多人。红七军在桂岭进行了著名的桂岭整编。同年1月17日夜,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作为战略转移的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部队经广西进入连山境内鹰阳关时,曾与广东连山军团发生激战,覃应机参加了这次战斗。随后,红七军在鹰扬关埋藏了一批不便携带的山炮和步枪。1971年,覃应机专程到鹰阳关寻觅这批革命文物,未果。1992年,覃应机应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之邀,参加了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随后三到鹰阳关,写下了“红七军路过此关”题词。同时,县旅游局石刻了介绍覃应机三到鹰阳关的纪念碑(见上图)。土话传心声
1934年10月,红七军从广西的资源县到达贵州的黎平县。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没发现一个人,到处是荒凉破败的景象,没有老百姓,这给红军在掌握信息、补充给养和制定行军路线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因而联络当地百姓,成为当时部队的首要任务。覃应机当时在补充师侦察连工作,上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三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点名将他调回三军团保卫局当主任科员。覃应机报到后,马上执行任务,带领一队保卫局战士跑到城郊山头上,拿起广播筒登高喊话。可是喊了老半天,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一个老百姓出来。害怕兵勇是老百姓的共同心理。怎样消除这个误会呢?覃应机想: 这里的土语与我家乡相同,我何不说土话,估计会打动他们的心。于是.覃应机叫来几位老乡一起到城郊走村串寨。一路上,他们用土话故意大声说道:“灭们介切,国民党介兵尼牙卦谷王.许布邦魂品了王,红军腾统否敢斗冷!”(他娘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如狼似虎,老百姓被吓得魂飞魄散了,连红军都不敢接见了!)话音刚落,立即有一个壮年人从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后而探出头来.用土话问道:“组特价麻云?兰育其而?”(你们是什么人?家住何方?)覃应机当即回答:“土特红军,兰育广西。”听到覃应机这口标准的土话,那壮年男子犹如见到亲家一般,高兴地跳出来说:“王,王兰勇肃。”(走,回家煮饭。
贵州黎平县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