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罗源城
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罗源城
前后一段史实的回忆
杨采衡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国民党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兵力,向我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时,十九路军在福州宣布反蒋,发动“闽变”。根据十九路军与工农红军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双方草签的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中有关释放政治犯的条款,我被释放出狱,恢复了行动自由。
由于在狱中关押期间,消息闭塞,对革命形势发展不够了解,所以,福州中心市委孟平等同志给我们作了几次形势报告。“闽变”使福建特别是福州及附近的连罗地区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加强对连罗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福州市委派了出狱的练文澜、魏耿(此二人后叛变)、陈源、缪兰英(此二人后逃跑)以及陈祥榕、杨采衡、江侬才(江涛)等人来到连罗地区。
当时,连罗地区的地方武装已有相当力量,杨而菖领导的闽中第十三游击总队大约有五百人枪。我来连江不久,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十三总队攻占马鼻镇。一月八、九日,十三游击总队在透堡村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团长魏耿,政委陈祥榕,参谋长杨采衡。中旬,又成立了连江县苏维埃政府。县苏成立后,各区、乡政府纷纷领导广大群众烧毁田地和房屋契约,开展土地革命,形势是十分好的。
随后,“闽变”失败,形势急转。国民党八十七师和伪海军陆战队等又进驻福州。临时省委书记陈之枢等人被捕叛变,致使党的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同志牺牲,连罗县委也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丹阳、马鼻、透堡等几个重要乡镇又被敌人占领。国民党反动派对连罗苏区实行残酷镇压,大搞白色恐怖。要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苏区面积日益缩小,各区交通受到障碍。十三独立团也大部转到罗源山区活动。
接着,江西主力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苏区逐渐缩小。为了吸引和调动一部份“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中央决定由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
一九三四年七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瑞金出发,经过长汀、连城、永安,攻占大田县城,经尤溪以东沿闽江直下。八月一日,进占水口和古田县城。八月七日,进逼福州西北市郊,攻占大、小北岭和城北的主要街道,并派出小部队袭击福州近郊王庄飞机场。吓得福州的敌人紧急戒严,草木皆兵。但先遣队在战略上担负从东线牵制、调动敌人兵力的任务,并不准备占据重要城市——福州,只是虚张声势,转而直插罗源县城。
我们这些在连江、罗源一带坚持斗争的游击队战士,听说先遣队就要从闽北过来的消息,真是激初万分。部队撤到罗源后,一直没有打过一次够味的胜仗,真想借先遣队就要到来的有利形势,打几个漂亮的胜仗,好好振奋一下部队的斗志。当时我们十三独立团有五个连,我带二个连在罗源一带活动,另外三个连在连江一带活动。陈云飞同志带一个连离福州最近,在先遣队与驻守福州的八十七师发生遭遇战时,他们就接应了先遣队,协助作战。
八月上旬的一天,我们团党委正开会讨论如何与先遣队联系和配合行动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农民送来的“杨采衡同志收转交独立团首长”的信。这是福州中心市委委员孟平写来的。信中说,先遣队即向罗源开进,要我们独立团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并要我团派出一位负责同志,于八月十二日晚赶到罗源百丈村接受任务。
团党委决定由杨采衡前去接受任务。这样我和由福安派来的闽东独立团团长(闽东特委军事部长)任铁峰一起,前往先遣队总指挥部。
当晚,我们趁着天黑,走了数十里,来到罗源城南的百丈村。先遣队指挥部就设在百丈村陈仁书大院内。这是一座地主的大院落,院墙很高。我们进门后,就由孟平领着走到靠近右厢房的正厅,见到了先遣队总指挥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等。他们热情地同我们握了手。
当时,寻淮洲同志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显得十分精明干练。他向我们了解游击队的人员装备并询问了当地的斗争情况后,很快就给我们分配了任务。要我们独立团十三团守住丹阳南面和北面,及时了解尾随先遣队的敌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和在福州的八十七师的情况,随时准备阻击,并做好接收罗源县城的准备。
记得在交代完任务后,寻淮洲同志特意从文件包里取出战术图例,用红蓝铅笔就着图例,给我们讲了如何灵活和运用游击战战术,使我们受益不浅。我考虑到我们团缺乏武器,便向寻淮洲同志提出要求,请他拨给我们一些武器弹药。任铁峰也提出给他们一些干部来加强部队领导。寻淮洲同志听后,笑着说:“打下了罗源,有的是武器,你们要多少就多少好了。我们留下的伤病员——干部、战士在内全部交给你们。你们好好使用他们,队伍就有坚强的骨干了”。寻淮洲同志爽朗答应我们的要求,使我们很受鼓舞,信心倍增。这次与寻淮洲总指挥的见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离开百丈村后,已经是夜里二点多了。我趁着夜色,兴冲冲地赶回团部。天刚黎明,团部就在北际村召开紧急扩大会议,进行了布置,还挑选了一些比较熟悉地形的战士和赤卫队骨干,配合先遣队作战。罗源附近苏区的贫农团,在各党支部领导下也紧张行动起来。年轻的上山砍毛竹,连夜赶制攻城时爬城墙的竹梯和担架,妇女打草鞋,老人们动手给红军扎好攻进城里后需用的火把。各村的土砻全传动起来,为红军准备好充足的粮食。
此时,先遣队的先头部队在粟裕参谋长的率领下,已开到罗源城西十华里的白塔村住下,并派出侦察人员,化装成乡下农民混入城里,察明了城内敌情。得知城内驻有敌省保安十一团一个营,一个特务连、海军陆战队一个连以及县警备队、民团等一千多反动武装。攻城的路线、地形也摸清了。八月十三日下午,先遣队获得情报后,在白塔村召开了作战会议,决定当晚攻打罗源县城。
是夜,先遣队在参谋长粟裕同志的指挥下,在当地党、群和我们游击队的配合下,一举攻下了罗源城。共歼敌一千多,缴获步马枪、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几百枝和许多缉获装备,活捉了伪县长徐振芳等反革命分子四十多人。熊熊燃烧的火把和飘扬的红旗把整个罗源城映得通红,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夜空。
第二天上午,我率领红军独立团的两个连进驻罗源城。先遣队交给我们三百多名俘虏,包括伪保安团的营长、县长、看守所长以及连排军官四十多人,还把缴来的二、三百支步枪、少数自动步枪和轻重机枪送给我们,并要我们担任临时据守罗源城的任务。当天下午,先遣队用银元兑换回红军战士购买商品的苏区纸币,安置好伤病员后,便在全城人民的欢送下,撤离罗源,继续向宁德前进。
先遣队走后,我们与连罗中心县委密切配合,继续处理善后工作,并组织宣传员上街刷标语,散发先遣队带来中央公开发表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并在塔兜观音亭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
十五日下午在罗源县城大街中心,我和叶如针同志主持召开了群众公审大会。由一个班战士押上伪县长徐振芳、警备队长潘方杰、国民党指导员杜天弟、看守所长付++、伪科长廖立藩、伪法警吴迟和奸商陈吓生等七名罪犯。当地老百姓纷纷诉苦,控诉他们的残暴罪行。根据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我宣布判处七名罪犯死刑,拉出枪决。对这些反革命分子的坚决镇压,狠狠刹下了连罗一带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罗源县城的解放,打通了宁德、连江等几块小游击区之间的联系,大大地鼓舞了整个闽东党和人民的斗志,使全区人民认识到闽东的斗争不是孤立的,是和全国的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大大加强了广大游击队战士和人民群众战胜敌人的信心。先遣队解放罗源后,把缴获的武器都送给了我们,提高了我们的战斗力量。特别是,抗日先遣队留下数百名伤病员治愈后,都成了闽东独立师的骨干力量。正如粟裕同志在《回忆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中,谈到先遣队入闽东时所写的:“先遣队过闽东,对闽东工作有很大意义,先遣队给闽东留下一批伤病员,成了以后闽东红军中的骨干,把中央苏区经验介绍给闽东党,这对以后闽东党的工作发展起了帮助作用。先遣队沿途打了胜仗,群众受到很大鼓舞,这也是帮助……”
在攻克罗源后二个多月的时间内,罗源就在原来只有七十多个乡、村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到一百七十多个。同时,还建立了小善、石别、河洋(中房)及巽北等区苏维埃政府和县苏维埃政府。这些区都成立了区委组织。九月,成立了罗源县委。整个连罗苏区的革命形势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此时,中央主力红军英勇坚持了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失败。十月中旬,中央主力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接着,国民党蒋介石集中八个师二十八个团,加上地主武装共十万多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打,分进合围、穿心斩线”的战术,开始对闽东苏区大举进犯。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保卫苏区,闽东特委决定成立闽东独立师。十三独立团编为独立师第三团。十月初,叶飞同志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开走了。
十月下旬,连江中心县委决定,由各区、乡游击队、赤卫队的骨干分子三百多人,组成连江县独立营。十一月,独立营扩编为西南团,我任团长,陶仁官同志任政委,坚持苏区作战。不久,由于敌人“围剿”太紧,队伍决定分散。由陶仁官同志带领二百多人转到丹阳、蓼沿山区,很快就被打散了。我带领两个连和团部以及县委机关撤退到粗芦、可门口、新辉一带。敌人继续紧缩包围,我们又决定向海岛转移。
一九三五年春,敌人在连江、罗源各地集镇建筑碉堡,切断陆海交通线,苏区笼罩一片阴云,不少伤病员和干部、战士被敌人抓去活埋或集体杀害。连罗地区武装斗争转入低潮,开始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我们从西洋岛辗转到了福清,重新在罗汉里建立游击根据地。在闽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直到抗战开始,才带领闽中游击支队北上到新四军军部。
(注:本文作者杨采衡,时任连罗第十三独立团参谋长、接管罗源城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