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远行 —— 痛悼著名作家尹世林 □解永敏
一、青山唤不回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要去的远方,每一个远方的抵达都需要远行。
时令初春,刮着北风,冷。满目萧条,树枝上的枯叶零落稀疏,在风里瑟瑟发抖,像极了悲痛者的哭泣。几个朋友相互搀扶着,大放悲声,有的嗓子嘶哑,有的劝说不止。
悲上心头,莫过如此。
2022年2月23日这个初春的早上,尹世林老师开始远行。
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随时充满凶险,任何人都不可控制,老天终将妒忌英才,总和我们争夺一份爱,把它爱的那个人和我们爱的那个人,毫不留情地从世间夺走,使得这个人不得不“远行”。但妒忌英才的老天,竟然没让我们再看一眼尹世林老师的音容笑貌。于是,我不得不怒怼老天,即使它把敬爱的尹老师带往“美好的天堂”……
似乎是鬼使神差,头天晚上窗外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到处噼啪作响,片刻又趋于平静。心里不由埋怨,这是什么鬼天气,立春没几天,烈烈的风老爷咋就不期而至?这样想着,不由自主地在书柜里翻出恩师尹世林先生的小说集《野水》和《长夜洞箫》,一页页地读着,不时被里面一些经典的语句和细节打动。这已经是我多年的习惯,尹世林老师的短篇小说集《野水》和中篇小说集《长夜洞箫》出版后,总是反复阅读,并经常从书柜里拿出来,翻一翻,再放进去;再拿出来,再翻一翻,再放进去。有时候自己就想,这岂不是一种毛病?是啊,读书人的毛病多种多样。很多时候,正是在这样的“多种多样”中自己的心田得以滋润。特别是书中《怪鸟》《鬼谷》《野水》《荒火》等可谓经典类篇什,已经被我用红笔或蓝笔划得密密麻麻,有些句子早已印进脑海里,并不时冒出来,滋润着身心。
右眼突然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也就无法再继续阅读。突然,一股无名之火无可名状地从心底升起,弄得有些心浮气躁,便想这是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放下书之前,还没忘再一次翻到《野水》扉页之后尹世林老师的照片和颇具幽默感的个人简介:“1978年开始专业创作,十年后开始做‘官’,任德州地区文联副主席,还兼了个秘书长,官到七品半,而已……”
果不然,第二天一早,就从张中海老师那里传来消息。之所以说消息,是因为我不想将其称之为噩耗,尹世林老师的音容笑貌深深刻进我的内心,无论是他的才气,他的为人,他的为文,还是他的善良和他的厚道,都不想被“噩耗”两个字所挤占。
这是真得吗,我不敢相信。也许,感觉中他不可能离开我们,不可能离开他终生热爱着的文学和他帮助过、扶持过、亲近过的朋友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那个被称作“远方”的地方冲着我们微笑。然而,生命背过脸去就是死亡,我们再也没有和尹老师见面的机会了。这时候,我恍惚又一次听到他的声音:“知道吗?小说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不仅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语言,是细节,是人物……”
道别和寒冷一样不期而至又冻澈骨髓,不得不说春风如刀,落花如泪,本该美好的春天为什么会传来如此之消息?有句话这样说:“万般辛苦皆成就,不信青山唤不回。”但面对这个不该来又不得不来的消息,还真就“青山唤不回”了。2月25日,在济南市第二殡仪馆我们送尹世林老师远行,泪水止不住地流,浑身止不住地抖。望一望他冲我们微笑的照片,望一望在灵柩上静静躺着的他,知道世界上所有爱他的人再也等不到他那熟悉的身影了,一同前往送别的张中海、尹铁铮、王凤春、高洪玉、李玉华诸位朋友,无不悲涌心头,潸然泪下。
读着尹世林老师的小说,无不喟叹他英年早逝。对山东文坛而言,失去了一个重量级的小说家;对我而言,失去了一个重量级的恩师和朋友。这样的损失,唯有了解并珍惜尹世林老师才华和为人的人,才会倍感痛心痛惜。他以自己的文字和为人,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也为我们还原出一份真实生动的人生:欢乐有加,深沉如许。因而,读多了他的文字,便觉挡不住的佛性升发,而那洁白的花圈,又如同他那有透着佛性的文字,带他微笑着仰望大地,微笑着得道升天,微笑着安息释然……
对了,这样的感觉还是知道尹老师留下遗言,不要告别,不要墓地,火化后将骨灰撒于大海,不给亲人和世间留下半点麻烦。其实,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法则。和他相识几十年的文朋诗友,他给谁添过麻烦?他又没对谁有过帮助?如此之境界,本就是佛性使然。